<span id="bqyqv"><label id="bqyqv"><wbr id="bqyqv"></wbr></label></span>
    <rt id="bqyqv"></rt>

  1. <rt id="bqyqv"></rt>

    1. <b id="bqyqv"><noscript id="bqyqv"></noscript></b><cite id="bqyqv"><noscript id="bqyqv"></noscript></cite>
      <rp id="bqyqv"><nav id="bqyqv"><button id="bqyqv"></button></nav></rp>
      <tt id="bqyqv"><form id="bqyqv"></form></tt>
      <tt id="bqyqv"><noscript id="bqyqv"></noscript></tt>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年份搜索:
      行業新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行業新聞
      • 072024-02
        全國CCER市場啟動,從項目開發到減排量交易全流程詳解

        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活動,宣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為全面準確理解CCER項目開發、減排量核查、注冊登記和交易結算規則,更好把握“雙碳”新時期自愿減排市場的歷史性機遇,此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合主辦主題為“‘碳’路未來,推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高質量發展”的專題政策解讀會,權威解讀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頂層設計與具體實施步驟。同時,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對《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進行了專題解讀。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指南》   技術要求嚴格,權威解釋“額外性論證”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市場部副主任于勝民   繼生態環境部公開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之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造林碳匯》等4項方法學發布幾個重點問題一直引發熱議,亟須權威解讀。例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額外性論證工具”如何對項目額外性進行一般論證?鑒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邏輯嚴謹、實施復雜,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專題政策解讀會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市場部副主任于勝民詳細介紹了《指南》的主要內容。   減排量應具有唯一性   于勝民強調,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對減排項目及減排量有著嚴格的技術要求。首先,減排項目應具有額外性。一個具有碳減排效益的項目,假設沒有減排機制下的核證自愿減排量激勵,因面臨投融資或技術障礙,項目不會被實施;而開發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所獲得的直接或者間接激勵,有助于克服上述障礙,從而得以順利實施并實現相應的減排效益。   其次,減排量應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符合項目方法學和相關技術規范。最后,減排量應具有唯一性,減排項目未參與其他減排機制,減排效果不會被重復計算、重復申領。   于勝民提醒,未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周期大部分都是十年,林業碳匯類項目是二十到四十年,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實施措施一旦發生重大變化,這個項目就不再是之前登記的項目,就需要重新做項目登記申請;如果是一般微小的變化,就需要審定與核查機構予以核查確認。   著重解釋兩個重點問題   于勝民著重解釋了關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兩個重點問題:林業項目的碳匯非持久性問題、額外性論證的相關解釋。   《指南》參考國際典型碳信用機制相關做法,明確提出了林業項目應對非持久性的相關要求,一是林業項目設計文件應當說明為防止火災、病蟲害、采伐等影響減排量持久性而采取的措施;二是林業項目在減排量核算時需要根據相關方法學扣除一定比例的減排量,以應對非持久性風險,具體扣除比例按照項目方法學執行。   《指南》中“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額外性論證工具”如何對項目額外性進行一般論證?額外性論證工具指導項目業主從投資分析和障礙分析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自愿減排項目作為商業項目實施時面臨的困難。如果項目面臨的困難都可以量化為財務成本或者收益,則要求必須使用投資分析的方法定量論證項目的財務指標對于投資者不具有吸引力;如果項目面臨的困難無法量化為財務成本或者收益,則可以選擇障礙分析的方法定性論證項目的額外性。   此外,于勝民提醒,生態環境部在制定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時,針對符合條件的特定項目類型還可能設立簡化的項目額外性論證要求。例如,對于那些成本很高、財務指標差從而需要扶持的項目類型,如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并網光熱發電項目等,可以免予額外性論證。免予論證并不是不考慮額外性或者不具備額外性,而是因為其具備明顯和公認的額外性,所以沒有必要讓項目業主自行論證。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   規定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基本程序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處長于潔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23年12月25日聯合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以下簡稱“《實施規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據悉,下一步將會陸續公布第一批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進一步完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功能,CCER板塊逐步完整。   對于《實施規則》的解讀,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近日專訪了曾參與過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制定、企業碳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以及企業(行業)碳排放核查指南編制等工作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處長于潔。   對比2012年前審核規則,新規有五大不同   于潔介紹,《實施規則》正文包含了七個部分的內容,規定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的依據、基本程序和通用要求,內容完備清晰。   于潔對比了2012年的CCER的審定與核查指南表示,新發布的《實施規則》對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的審定與核查流程進一步明確了規定,主要有以下五點值得關注:   首先,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根據本實施規則制定“實施細則”,并通過網站向社會公布,同時向市場監管局(國家認監委)備案后,與本規則配套使用;其次,《實施規則》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開展策略分析和風險分析,并制定審定方案和核查方案,與2012年CCER的審定與核查規則有所不同;第三,在《實施規則》中明確了現場(場所、樣地)數量要求,方法學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四,明確了審核時限。自公示項目設計文件或減排量核算報告公示之日起至出具審定/核查報告之日止,原則上不超過100天;最后,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應通過網站向社會公布審定與核查實施細則、收費標準、審定與核查報告及有關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規則》要求項目業主需準備詳細的委托資料,如項目設計文件、相關方法人證書等,確保項目符合《管理辦法》的要求。此外,項目業主需對審定與核查機構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觀察項作出回應,這不僅強化了項目業主的責任,也提高了項目的透明度;另外,審定與核查機構在《實施規則》框架下,需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確保審定與核查工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機構需對審定與核查結論的合規性、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得泄露項目業主的商業秘密。   為登記之前提供了重要的質量把控環節   2023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管理辦法》。根據《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生態環境部制定發布了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四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一系列重要配套制度文件也陸續公布,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規則(試行)》,其主要包含了總則、賬戶管理、登記、信息管理、監督管理和附則等內容。   于潔告訴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四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明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監測方法、審定與核查要點等,是指導特定領域內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指南》規定了相關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和要求、設計與實施流程及相關要求,進一步規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規定了減排量交易方式、交易時間、交易流程以及交易行為監督等具體規則。而本次《實施規則》的發布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在登記之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質量把控的環節。   于潔補充,審定與核查機構出具的審定與核查結果是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的基本依據。規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本《實施規則》的發布有利于促進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核查結果的客觀、公正,保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的順利開展。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規則(試行)》   新系統全流程線上化,將與國際抵銷市場銜接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市場部項目減排室主任劉海燕   為規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活動,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制定并公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規則(試行)》(簡稱《規則》)。相比之前,新《規則》對注冊登記機構作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對CCER注冊登記作出了哪些新的安排?   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專題政策解讀會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市場部項目減排室主任劉海燕就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管理相關情況進行了解讀。   新注登系統完善了業務功能需求設計   劉海燕表示,按照生態環境部公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將負責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的運行和管理,通過該系統受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的登記、注銷申請,記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相關信息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的登記、持有、變更、注銷等信息,并依申請出具相關證明。她強調,注冊登記系統記錄的信息是判斷核證自愿減排量歸屬和狀態的最終依據。   她指出,生態環境部組織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北京綠交所等單位共同籌建了新的CCER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新的CCER注登系統完善了業務功能的需求設計,包括實現項目管理和減排量的所有流程在線上完成,如項目公示、申請和登記、減排量公示、申請和登記等。此外,在履約抵銷方面,新系統在與全國碳市場配額注冊登記系統連接的同時,還預留了地方碳市場、國際抵消功能接口。   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審核力度   劉海燕強調,按照《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的職責是對申請登記的項目和減排量的完整性和規范性進行審核,所有申請材料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由項目業主和審定核查機構負責。對于材料不完整、不規范的將不予登記。   考慮到目前社會對于碳中和出具證書的需求,系統設計了CCER注銷證書功能。登記主體出于公益目的自愿注銷其持有的CCER,只需填寫其注銷用圖,系統將生成注銷證書并公開,保證CCER注銷和使用的唯一性。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登記系統建設共分三期規劃建設內容。一期主要完成賬戶管理、減排量登記功能開發等。二期主要完成項目登記功能,并實現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對接,確保實現全國碳市場履約抵銷功能。三期建設將按照深化自愿減排市場要求,完成跨境轉移、國際履約抵銷等功能等。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   三種交易方式,滿足各類市場主體需求   2023年以來,CCER重啟呼聲高企。10月,生態環境部出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隨后,北京綠色交易所制定并發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簡稱《交易規則》)等配套政策,加快全國CCER市場啟動準備工作。為準確理解掌握交易結算規則,更好把握新時期自愿減排市場的發展機遇,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對《交易規則》進行了專題解讀。   交易主體: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先取得注冊登記賬戶,再開立交易賬戶;且每個主體只能開設一個交易賬戶。   交易產品:核證自愿減排量和其他交易產品。   交易時間:交易日為每周一至周五;掛牌協議和大宗協議的交易時段為每個交易日的9:30-11:30,13:00-15:00。   交易方式:掛牌協議、大宗協議、單向競價及其他符合規定的交易方式。   爭議處理:雙方協商、交易機構調解、申請仲裁、法院訴訟。   專用賬戶與分賬管理   《交易規則》規定,交易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機構作為結算渠道并開立交易結算資金專用賬戶,用于存放各交易主體的交易資金和相關款項。交易機構對各交易主體存入交易結算資金專用賬戶的交易資金實行分賬管理。   注登機構和交易機構分別完成產品交收和資金交收。交易機構按照貨銀對付的原則,對當日CCER交易逐筆全額清算。清算完成后,清算結果經交易機構和注冊登記機構確認無誤,注冊登記機構完成核證自愿減排量的交收,交易機構完成資金的交收。   設置漲跌幅限制和5日凍結期   為進一步規范全國CCER市場交易工作,加強風險管理,《交易規則》為CCER交易建立了清晰的制度體系和必要的限制條件。   建立漲跌幅限制制度。《交易規則》規定,掛牌協議和大宗協議實行漲跌幅限制制度。掛牌協議漲跌幅為當日基準價的±10%,大宗協議漲跌幅為當日基準價的±30%。   設置交易凍結期。《交易規則》要求交易主體買入后賣出或賣出后買入同一交易產品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5個交易日。   實行足額申報制度。《交易規則》要求交易主體申報賣出交易產品的數量,不得超出其交易賬戶內可用數量;交易主體申報買入交易產品的相應資金,不得超出其交易賬戶內可用資金。   實行最大持倉量限制。《交易規則》提出,交易機構將對交易主體的持倉量進行實時監控;交易主體的交易產品持倉量不得超過交易機構規定的限額。注冊登記機構對交易機構實時監控提供必要支持。   建立大戶報告和風險準備金制度。《交易規則》規定,交易主體的持倉量達到交易機構規定的最大持倉量的一定比例,交易主體應當及時向交易機構報告。   同時《交易規則》要求,由CCER交易機構設立風險準備金,用于為維護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活動正常開展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不可預見風險帶來虧損的資金。風險準備金應當單獨核算,專戶存儲。   頻繁申報和高買低賣將被重點監控   《交易規則》特別單列一章,加強對CCER交易行為的監督,并對六種異常交易行為進行重點監控。   可能對交易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披露前,大量或持續買入或賣出的行為;固定或涉嫌關聯的交易賬戶之間,大量或頻繁進行反向交易的行為;大筆申報、連續申報、密集申報或申報價格明顯偏離行情展示的最新成交價的行為;頻繁申報和撤銷申報,或大額申報后撤銷申報,可能影響交易價格或誤導其他交易主體的行為;大量或者頻繁進行高買低賣交易;交易機構認為需要重點監控的其他異常交易行為。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任大明 編輯 陳莉   來源: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

      • 072024-02
        一圖讀懂!工信部印發實施《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

        導 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制造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發揮綠色工廠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加快形成規范化、長效化培育機制,打造綠色制造領軍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實施《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作為今后開展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暫行辦法》將進一步引領綠色制造標桿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行業、區域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整體來看,《暫行辦法》突出構建國家、省、市三級“縱向聯動”,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橫向帶動”的綠色制造標桿培育新機制。具體來看,《暫行辦法》主要包括總則、培育要求、創建程序、動態管理、配套機制、附則等6部分內容共27個條款,另外包括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工作要求、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評價要求,以及綠色制造名單單位動態管理表等4個附件。   本文特轉發《暫行辦法》的一圖讀懂解讀及原文,點擊下方鏈接即可下載原文↓   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pdf   ?? ?   關于印發《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工信部節〔2024〕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現將《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1月19日   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發揮綠色工廠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加快形成規范化、長效化培育機制,打造綠色制造領軍力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綠色工廠是指實現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業,是綠色制造核心實施單元。  綠色工廠梯度培育是指從以下兩個維度建立培育機制:縱向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綠色工廠培育機制;橫向形成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帶動園區內、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創建綠色工廠的培育機制。  綠色工業園區是指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于園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運行管理等過程,全方位實現綠色低碳和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園區,是綠色工廠和綠色基礎設施集聚的平臺。   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是指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于企業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和報廢處理等全過程,實現供應鏈全鏈條綠色化水平協同提升的主導企業,是帶動供應鏈上下游工廠實施綠色制造的關鍵。   第三條?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遵循企業主體、政府引導、標準引領和全面覆蓋的原則,以綠色工廠培育為基礎,以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培育為支撐,優化政策環境,引導第三方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激發企業綠色制造的內生動力,發揮綠色制造標桿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行業、區域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第四條?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全國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工作的宏觀指導、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組織制定評價標準,遴選發布國家層面的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名單(以下簡稱綠色制造名單),推動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制定本地區的綠色工廠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報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并依據本辦法和實施細則負責本地區的培育、管理和推薦工作。   第五條?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管理平臺(https://green.miit.gov.cn/,以下簡稱管理平臺)的建設和運維,將其作為開展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的統一平臺。第二章 培育要求   第六條?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將本地區具備培育條件且有提升潛力的企業、工業園區列為培育對象,制定培育計劃,引導和支持培育對象對照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相關標準要求,實施綠色化改造升級,持續完善綠色發展各項工作。   第七條?綠色工廠培育對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依法設立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者視同法人的獨立核算單位,且從事實際生產的制造型企業;   2.符合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相關標準要求。   第八條?綠色工業園區培育對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具有法定邊界和范圍、具備統一管理機構的工業園區,且以產品制造和能源供給為主要功能,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   2.發布園區綠色工廠培育計劃,組織園區內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   3.符合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相關標準要求。   第九條?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培育對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依法設立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者視同法人的獨立核算單位,是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產業鏈完整、綠色供應鏈管理基礎好、在產業鏈發揮主導作用的企業,積極創建綠色工廠;   2.制定供應商綠色工廠培育計劃,推動供應商開展綠色工廠創建;   3.符合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三款相關標準要求。第三章 創建程序   第十條?企業、園區可采取自評價或委托具備評價能力的第三方機構開展評價的方式,編寫評價報告后通過管理平臺提交。采取第三方評價方式的,第三方機構要按照《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工作要求》(附件1)開展工作,對所出具評價報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采取自評價方式的,工作流程和報告模板可參考《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工作要求》。   第十一條?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依據管理平臺收到的申報材料,按照本辦法和本地區綠色工廠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組織本地區省市層面綠色工廠創建,發布省層面綠色工廠名單。省層面綠色工廠原則上應先納入市層面綠色工廠名單。   第十二條?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在充分征求當地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主管部門意見后,于每年7月31日前將本地區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的省層面綠色工廠通過管理平臺推薦至工業和信息化部。各省綠色工廠的推薦數量將按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和梯度培育體系建設情況等因素綜合確定。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專家對各省推薦的工廠進行評審,擇優確定年度公示名單,公示時間為15日,經公示無異議的納入國家層面綠色工廠名單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條?國家層面綠色工業園區、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流程和時間要求與國家層面綠色工廠相同。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自行組織省層面綠色工業園區、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自行確定推薦單位是否需納入省層面綠色工業園區、供應鏈管理企業名單。   第十四條?工業和信息化部定期發布用于國家層面綠色工廠創建的標準清單(詳見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網站)。已納入清單的行業按照相應標準進行評價,不在清單范圍的行業依據《綠色工廠評價通則》(GB/T 36132)進行評價。工業重點領域優先推薦能效水平達到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標桿水平的工廠,其他行業優先推薦達到相應國家能源消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或1級水平的工廠。   國家層面綠色工業園區創建依據《綠色工業園區評價要求》(附件2,后續根據實際隨時修訂)。推薦的園區應為省級以上且綠色工廠數量多、占比高的工業園區。   工業和信息化部定期發布用于國家層面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的行業指標體系(詳見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網站)。已發布行業指標體系的按照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未發布的行業依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評價要求》(附件3,后續根據實際隨時修訂)進行評價。推薦的企業原則上應為國家層面綠色工廠,優先推薦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制造等行業以及供應商中綠色工廠數量眾多的龍頭企業和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企業。   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參考上述標準,結合本地區實際適當調整要求,確定創建省市層面所使用的標準。   第十五條?近三年有下列情況的企業或園區(含園區內企業),不得申請、推薦和列入綠色制造名單:   (一)未正常經營生產的(工商注銷、連續停產12個月以上、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單且未被移出等);   (二)發生安全(含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質量、環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稅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參照“信用中國”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三)被動態調整出綠色制造名單的;   (四)在國務院及有關部委相關督查工作中被發現存在嚴重問題的;   (五)被列入工業節能監察整改名單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   (六)企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第四章 動態管理   第十六條?對綠色制造名單實施動態跟蹤。國家、省、市層面綠色制造名單應在每年4月15日前通過管理平臺填報動態管理表(附件4),上報年度綠色制造關鍵指標情況。   第十七條?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納入綠色制造名單的企業或園區應加強指導、監督、檢查,不定期進行現場抽查復核,持續跟蹤和分析創建成效,如有重大及以上生產安全和質量事故、Ⅱ級(重大)及以上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實時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十八條?綠色制造名單中的企業或園區存在以下情形的,在發布年度名單時予以移出并進行公告:   (一)第十五條中所提到情況;   (二)拒不按時填報動態管理表;   (三)所提交材料或數據存在造假等問題。   發生重大及以上生產安全和質量事故、Ⅱ級(重大)及以上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及時從各層面名單移出并進行公告。   第十九條?綠色制造名單中的企業或園區,如發生名稱變更或因投資、并購等原因造成實際生產經營范圍、生產地址、組織邊界與列入時發生重大變更的,應在填報動態管理表時予以說明。所在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企業或園區提交的變更說明進行復核確認,變更后不再符合相關標準的從本層面名單中移出。對涉及到上一層面綠色制造名單的,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于每年推薦名單時,將調整意見統一上報,在發布年度名單時予以公告和變更。   第二十條?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對在本地區開展業務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經查實在評價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或故意隱瞞評價對象問題的第三方機構在管理平臺中進行通報,三年內不予采信其所出具的評價結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適時公布第三方機構開展評價工作的有關情況,引導第三方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和工作質量。   同一法定代表人的第三方機構每年度開展的國家層面綠色制造評價項目(包括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總計不得超過15項。   第二十一條?任何組織或個人可針對綠色制造名單單位和第三方機構相關信息真實性、準確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向相關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實名舉報,并提供佐證材料和聯系方式。   對受理的舉報內容,相關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及時進行核實,經核實確認存在所舉報事項的,視情節輕重要求進行整改或按本辦法第十八條要求從綠色制造名單移出,第三方機構存在所舉報事項的按本辦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處理。第五章 配套機制   第二十二條?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制定綠色制造相關政策,統籌推動分行業綠色工廠評價標準的制定,開發推廣反映綠色工廠綠色發展水平的“企業綠碼”,聯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在規劃布局、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申請、政府采購、試點示范、金融服務、品牌宣傳等方面對綠色制造名單單位提供支持,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資源為工業綠色發展提供精準支撐,實施綠色制造宣傳推廣行動,開展綠色制造培訓。   第二十三條?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出臺本地區對綠色制造的扶持和指導政策,把綠色工廠梯度培育作為推動區域制造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對本地區綠色工廠梯度培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針對性政策,聯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積極運用財政、產業、土地、規劃、金融、稅收、用能等政策,持續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第二十四條?參與綠色工廠梯度培育的第三方機構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和專業人員培養,主動向培育對象宣貫綠色制造相關理念和要求,推廣先進成熟經驗,深入挖掘綠色發展工作亮點和潛在改進空間,提出合理化提升建議,跟蹤培育對象綠色發展過程的需求,提供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和持續性技術服務。   第二十五條?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應積極通過公開渠道展示宣傳綠色制造先進技術和典型做法,按照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相關規定要求披露環境信息,發揮先進示范引領帶動作用。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發展報告,綠色工業園區制定綠色工廠支持政策,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加大對綠色工廠的產品采購力度。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附件:1.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工作要求   2.綠色工業園區評價要求   3.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評價要求   4.綠色制造名單動態管理表   來源:工信部

      • 052024-02
        國務院令,《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5月1日施行!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覆蓋碳排放權交易各主要環節,重在構建基本制度框架,保持相關制度設計必要彈性,并針對碳排放數據造假突出問題,著力完善制度機制。   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多位專家都認為,制定專門行政法規,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保障和促進其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是指導我國碳市場運行管理的法律依據,在碳市場發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   “《條例》出臺之前,碳排放權交易管理主要依靠部門規章來進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竺效表示,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相較于前述部門規章,《條例》屬于位階更高的行政法規。   據介紹,《條例》總結實踐經驗,堅持全流程管理,重在構建基本制度框架,保障碳排放權交易政策功能的發揮,共33條。   明確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作出規范   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良好運行的基礎。竺效表示,2021年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后,整體運行較為平穩,但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的問題較為突出。針對碳排放權交易實踐中的數據質量管理問題,《條例》在規定重點排放單位如實報告碳排放數據義務、數據的原始記錄和管理臺賬保存義務以及相關法律責任之外,還進一步規定了技術服務機構的責任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   竺效認為,《條例》通過明確規定重點排放單位、監管部門、第三方機構等主體的義務和責任,加強了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監督管理,有利于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平穩運行。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也認為,《條例》對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條例》構建數據質量橫向部際聯合監管和縱向分級監管機制,嚴格落實數據質量管理責任制,強化數據質量違法違規行為處罰。   “相較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行政處罰力度有大幅提升,有助于強化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約束,有效保障碳排放數據質量。”徐華清表示。   界定了碳市場交易產品現貨屬性   《條例》規定,碳排放權交易的產品包括碳排放配額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現貨交易產品。我國碳市場尚處在發展初期,交易產品以配額現貨為主,配額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向重點排放單位進行發放,重點排放單位獲得配額后即可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買賣交易。   “未來,結合碳排放管理有關要求,其他圍繞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產品經國務院批準后納入到全國碳市場進行集中統一交易。”賴曉明說。   同時,按照《條例》規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即所有交易活動均應當由交易機構場內組織,并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同時,《條例》明確,碳排放權交易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其他現貨交易方式。其中,協議轉讓是指交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并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單向競價是一方提出買賣申請,多個對手方按照規定報價并成交的交易方式。   賴曉明認為,《條例》確立的現貨交易方式,既符合現階段碳市場相關主體的交易習慣和交易需求,也是適應碳現貨市場特點的重要選擇。   通過有償分配、市場調節等制度提高政策彈性   《條例》明確了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思路和方向,配額實行免費分配,并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逐步推行免費分配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方式。   在賴曉明看來,有償分配機制的引入可以進一步增強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意識,通過有償分配形成的一級市場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流動性和履約保障,同時一級市場的價格也可以對二級市場形成參考和聯動,進一步發揮碳定價功能。   《條例》全面加強碳排放權交易活動風險防范和管理。將禁業限制人員參與交易、操縱市場、擾亂市場秩序等違法違規活動全面納入交易監管。操縱市場和擾亂市場秩序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欺詐、惡意串通、散布虛假信息等。   賴曉明認為,相關罰則體現了碳市場的嚴肅性,也對正常按照規定購入配額完成清繳的企業起到了保護作用。   此外,為保障市場公平,《條例》特別明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其他對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以下簡稱禁業限制人員)均不得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明確監督管理體制,是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制定《條例》的重要目的之一。《條例》明確,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為提升監管效能,《條例》還規定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平臺,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全過程監管,并與有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文件原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75號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已經2024年1月5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強   2024年1月25日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第一條?為了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   第三條?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管理,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堅持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國家加強碳排放權交易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四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碳排放權交易產品登記,提供交易結算等服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組織開展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登記和交易的收費應當合理,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應當向社會公開。   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完善相關業務規則,建立風險防控和信息披露制度。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并加強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配合。   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逐步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   第六條?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范圍,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研究提出,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碳排放權交易產品包括碳排放配額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現貨交易產品。   第七條?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以下簡稱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其他主體,可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其他對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以及本條例規定的技術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得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第八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制定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條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下統稱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按照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條件制定本行政區域年度重點排放單位名錄。   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條件和年度重點排放單位名錄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九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發展階段、歷史排放情況、市場調節需要等因素,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并組織實施。碳排放配額實行免費分配,并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逐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分配方式。   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發放碳排放配額,不得違反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發放或者調劑碳排放配額。   第十條?依照本條例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研究提出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范圍、制定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條件以及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應當征求省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專家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   第十一條?重點排放單位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的技術規范,制定并嚴格執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控制方案,使用依法經計量檢定合格或者校準的計量器具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檢驗檢測,如實準確統計核算本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編制上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以下簡稱年度排放報告),并按照規定將排放統計核算數據、年度排放報告報送其生產經營場所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重點排放單位應當對其排放統計核算數據、年度排放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負責。   重點排放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其年度排放報告中的排放量、排放設施、統計核算方法等信息。年度排放報告所涉數據的原始記錄和管理臺賬應當至少保存5年。   重點排放單位可以委托依法設立的技術服務機構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檢驗檢測、編制年度排放報告。   第十二條?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對重點排放單位報送的年度排放報告進行核查,確認其溫室氣體實際排放量。核查工作應當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并自核查完成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向重點排放單位反饋核查結果。核查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依法設立的技術服務機構對年度排放報告進行技術審核。重點排放單位應當配合技術服務機構開展技術審核工作,如實提供有關數據和資料。   第十三條?接受委托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檢驗檢測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技術規程和技術規范要求,對其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承擔相應責任,不得出具不實或者虛假的檢驗檢測報告。重點排放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作和送檢樣品,對樣品的代表性、真實性負責。   接受委托編制年度排放報告、對年度排放報告進行技術審核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具備相應的設施設備、技術能力和技術人員,建立業務質量管理制度,獨立、客觀、公正開展相關業務,對其出具的年度排放報告和技術審核意見承擔相應責任,不得篡改、偽造數據資料,不得使用虛假的數據資料或者實施其他弄虛作假行為。年度排放報告編制和技術審核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技術服務機構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不得同時從事年度排放報告編制業務和技術審核業務。   第十四條?重點排放單位應當根據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年度排放報告的核查結果,按照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限,足額清繳其碳排放配額。   重點排放單位可以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購買或者出售碳排放配額,其購買的碳排放配額可以用于清繳。   重點排放單位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購買經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于清繳其碳排放配額。   第十五條?碳排放權交易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其他現貨交易方式。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通過欺詐、惡意串通、散布虛假信息等方式操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或者擾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秩序。   第十六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平臺,加強對碳排放配額分配、清繳以及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等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并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第十七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重點排放單位等交易主體、技術服務機構進行現場檢查。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進行現場檢查,可以采取查閱、復制相關資料,查詢、檢查相關信息系統等措施,并可以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就相關事項作出說明。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資料,不得拒絕、阻礙。   進行現場檢查,檢查人員不得少于2人,并應當出示執法證件。檢查人員對檢查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依法負有保密義務。   第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舉報人反饋處理結果,并為舉報人保密。   第十九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應當依法給予處分。   第二十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以及本條例規定的技術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依法處理持有的碳排放配額等交易產品,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所交易碳排放配額等產品的價款等值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處分。   第二十一條?重點排放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可以責令停產整治:   (一)未按照規定制定并執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控制方案;   (二)未按照規定報送排放統計核算數據、年度排放報告;   (三)未按照規定向社會公開年度排放報告中的排放量、排放設施、統計核算方法等信息;   (四)未按照規定保存年度排放報告所涉數據的原始記錄和管理臺賬。   第二十二條?重點排放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按照50%以上100%以下的比例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可以責令停產整治:   (一)未按照規定統計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二)編制的年度排放報告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遺漏,在年度排放報告編制過程中篡改、偽造數據資料,使用虛假的數據資料或者實施其他弄虛作假行為;   (三)未按照規定制作和送檢樣品。   第二十三條?技術服務機構出具不實或者虛假的檢驗檢測報告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負責資質認定的部門取消其檢驗檢測資質。   技術服務機構出具的年度排放報告或者技術審核意見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遺漏,在年度排放報告編制或者對年度排放報告進行技術審核過程中篡改、偽造數據資料,使用虛假的數據資料或者實施其他弄虛作假行為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禁止其從事年度排放報告編制和技術審核業務。   技術服務機構因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違法行為受到處罰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5年內禁止從事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檢驗檢測、年度排放報告編制和技術審核業務;情節嚴重的,終身禁止從事前述業務。   第二十四條?重點排放單位未按照規定清繳其碳排放配額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未清繳的碳排放配額清繳時限前1個月市場交易平均成交價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按照未清繳的碳排放配額等量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可以責令停產整治。   第二十五條?操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5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因前述違法行為受到處罰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擾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秩序的,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因前述違法行為受到處罰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拒絕、阻礙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改正,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重點排放單位等交易主體、技術服務機構信用記錄制度,將重點排放單位等交易主體、技術服務機構因違反本條例規定受到行政處罰等信息納入國家有關信用信息系統,并依法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對本條例施行前建立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應當參照本條例的規定健全完善有關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本條例施行后,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與相同溫室氣體種類和相同行業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   第三十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   (二)碳排放配額,是指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規定時期內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額度。1個單位碳排放配額相當于向大氣排放1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三)清繳,是指重點排放單位在規定的時限內,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繳納等同于其經核查確認的上一年度溫室氣體實際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額的行為。   第三十一條?重點排放單位消費非化石能源電力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其碳排放配額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予以相應調整。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民用航空等主管部門可以依照本條例規定的原則,根據實際需要,結合民用航空等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特點,對民用航空等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制定、碳排放配額發放與清繳、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核算和年度排放報告報送與核查等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第三十三條?本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來源:中國政府網、證券時報

      • 302024-01
        重磅!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導 讀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本文特轉發《意見》一圖讀懂、專家答記者問及原文,幫助您透徹理解相關內容。   ?? ?   一、《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我國具備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各省(區、市)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出臺了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文件。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也面臨系統謀劃不足、技術底座不牢等問題。   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對未來產業的前瞻謀劃、政策引導,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出臺《實施意見》。   《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是如何考慮的?   《實施意見》遵循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從技術創新、產品突破、企業培育、場景開拓、產業競爭力等方面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   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重點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構建未來產業和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實施意見》如何部署前沿技術催生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前沿技術的創新突破,《實施意見》按照“技術創新—前瞻識別—成果轉化”的思路,提出推動前沿技術產業化的具體舉措。   一是抓創新。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6大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發揮國家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作用,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體系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精識別。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跟蹤重點領域科技發展動向,聚焦前沿熱點,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具備高水平技術突破、高潛能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創新。三是促轉化。定期發布前沿技術推廣目錄,高水平建設未來產業成果“線上發布大廳”,打造產品交易平臺,舉辦成果對接展會,提供精準對接。高水平建設技術市場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效整合創新優勢資源,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如何構建未來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   《實施意見》圍繞技術供給、產品打造、主體培育、豐富場景、支撐體系等方面,構建未來產業的發展生態。   一是強化技術供給。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領軍企業作用,加快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二是打造標志性產品。突破下一代智能終端,發展適應通用智能趨勢的工業終端、面向數字生活新需求的消費級終端、智能適老的醫療健康終端和具備爆發潛能的超級終端。做優信息服務產品,發展下一代操作系統,推廣開源技術。做強未來高端裝備,突破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等產品。三是壯大產業主體。引導領軍企業前瞻謀劃新賽道,實施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計劃。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培育未來產業產業鏈,建設先進技術體系。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加強產學研用協作,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四是豐富應用場景。圍繞裝備、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面向設計、生產、檢測、運維等環節打造應用試驗場。加快工業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場景推廣。依托載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項目場景,加速探索未來空間方向的成果創新應用。定期遴選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和推薦目錄,通過標桿示范、供需對接等方式建設標志性場景。五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實施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統籌布局未來產業標準化發展路線,加快重點標準研制。同步構建中試能力,為關鍵技術驗證提供試用環境,加快推進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大力培育未來產業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優化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深入推進5G、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千兆光網等建設,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為推動重點任務實施,《實施意見》提出哪些保障措施?   《實施意見》從統籌協調、金融支持、安全治理、國際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加強部際協同、央地協作,以實施意見為指南,圍繞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專業領域制定專項政策文件,形成完備的未來產業政策體系。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帶動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財稅支持政策,鼓勵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等加大投入,引導地方設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三是強化安全治理。堅持包容審慎的治理理念,加強倫理規范研究,科學劃定“紅線”和“底線”,構建鑒別-評估-防御-治理一體化機制。四是深化國際合作。鼓勵國內企業與研究機構走出去,鼓勵跨國公司、國外科研機構等在我國建設前沿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積極貢獻中國產品、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工信部聯科〔2024〕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中央企業,各有關單位: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以企業為主體,以場景為牽引,以標志性產品為抓手,遵循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規律,加強前瞻謀劃、政策引導,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前瞻部署、梯次培育。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系統謀劃,超前布局。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分階段培育,動態調整。   創新驅動、應用牽引。以前沿技術突破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場景為牽引,貫通研發與應用,加快產業化進程。   生態協同、系統推進。匯聚政產學研用等資源,融合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開放合作、安全有序。主動參與全球未來產業分工和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統籌技術創新和倫理治理,營造包容審慎、安全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   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重點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構建未來產業和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四、重點任務   (一)全面布局未來產業   1.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引導地方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發揮前沿技術增量器作用,瞄準高端、智能和綠色等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力。   專欄1:前瞻部署新賽道未來制造。發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納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環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傳感、模擬仿真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動工業互聯網、工業元宇宙等發展。   未來信息。推動下一代移動通信、衛星互聯網、量子信息等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計算技術創新突破,加速類腦智能、群體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賦能,加速培育智能產業。   未來材料。推動有色金屬、化工、無機非金屬等先進基礎材料升級,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先進半導體等關鍵戰略材料,加快超導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創新應用。   未來能源。聚焦核能、核聚變、氫能、生物質能等重點領域,打造“采集-存儲-運輸-應用”全鏈條的未來能源裝備體系。研發新型晶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相關電子專用設備,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推動能源電子產業融合升級。   未來空間。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領域,研制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臨空無人系統、先進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裝備,加快深海潛水器、深海作業裝備、深海搜救探測設備、深海智能無人平臺等研制及創新應用,推動深地資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極地探測與作業等領域裝備研制。   未來健康。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研發融合數字孿生、腦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用品。   (二)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2.提升創新能力。面向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作用,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產學研用資源,體系化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舉辦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各界創新動能。   3.促進成果轉化。發布前沿技術應用推廣目錄,建設未來產業成果“線上發布大廳”,打造產品交易平臺,舉辦成果對接展會,推動供需精準對接。構建科技服務和技術市場新模式,遴選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專業機構,開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首批次材料激勵政策,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   (三)打造標志性產品   4.突破下一代智能終端。發展適應通用智能趨勢的工業終端產品,支撐工業生產提質增效,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量大面廣、智能便捷、沉浸體驗的消費級終端,滿足數字生活、數字文化、公共服務等新需求。打造智能適老的醫療健康終端,提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質量。突破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發潛能的超級終端,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   5.做優信息服務產品。發展下一代操作系統,構筑安全可靠的數字底座。推廣開源技術,建設開源社區,構建開源生態體系。探索以區塊鏈為核心技術、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創新應用和數字化生態。面向新一代移動信息網絡、類腦智能等加快軟件產品研發,鼓勵新產品示范應用,激發信息服務潛能。   6.做強未來高端裝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綠色智能船舶、無人船艇等高端裝備產品,以整機帶動新技術產業化落地,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體系。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軟件等短板,夯實未來產業發展根基。   專欄2:創新標志性產品人形機器人。突破機器人高轉矩密度伺服電機、高動態運動規劃與控制、仿生感知與認知、智能靈巧手、電子皮膚等核心技術,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家庭服務、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產品的研制及應用。   量子計算機。加強可容錯通用量子計算技術研發,提升物理硬件指標和算法糾錯性能,推動量子軟件、量子云平臺協同布置,發揮量子計算的優越性,探索向垂直行業應用滲透。   新型顯示。加快量子點顯示、全息顯示等研究,突破Micro-LED、激光、印刷等顯示技術并實現規模化應用,實現無障礙、全柔性、3D立體等顯示效果,加快在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遠程連接、文化內容呈現等場景中推廣。   腦機接口。突破腦機融合、類腦芯片、大腦計算神經模型等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腦機接口產品,鼓勵探索在醫療康復、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等典型領域的應用。   6G網絡設備。開展先進無線通信、新型網絡架構、跨域融合、空天地一體、網絡與數據安全等技術研究,研制無線關鍵技術概念樣機,形成以全息通信、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特色應用。   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加快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時延互連網絡、異構資源管理等技術,建設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滿足大模型迭代訓練和應用推理需求。   第三代互聯網。推動第三代互聯網在數據交易所應用試點,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通重點行業及領域各主體平臺數據,研究第三代互聯網數字身份認證體系,建立數據治理和交易流通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高端文旅裝備。研發支撐文化娛樂創作的專用及配套軟件,推進演藝與游樂先進裝備、水陸空旅游高端裝備、沉浸式體驗設施、智慧旅游系統及檢測監測平臺的研制,發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文旅設備。   先進高效航空裝備。圍繞下一代大飛機發展,突破新型布局、智能駕駛、互聯航電、多電系統、開式轉子混合動力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推進超聲速、超高效亞聲速、新能源客機等先進概念研究。圍繞未來智慧空中交通需求,加快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智能高效航空物流裝備等研制及應用。   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圍繞深部作業需求,以超深層智能鉆機工程樣機、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深海多金屬結核采礦車等高端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為牽引,推動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   (四)壯大產業主體   7.培育高水平企業梯隊。引導領軍企業前瞻謀劃新賽道,通過內部創業、投資孵化等培育未來產業新主體。實施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計劃,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新企業。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快速發展,培育多元化的未來產業推進力量。   8.打造特色產業鏈。依托龍頭企業培育未來產業產業鏈,建設先進技術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創新管理機制,建設數字化的供應鏈產業鏈,促進創新資源匯聚,加速數據、知識等生產要素高效流通。   9.構建產業生態。加強產學研用協作,打造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的標準互認和要素互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構建產品配套、軟硬協同的產業生態。   (五)豐富應用場景   10.開拓新型工業化場景。圍繞裝備、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面向設計、生產、檢測、運維等環節打造應用試驗場,以產品規模化迭代應用促進未來產業技術成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加快推動產業鏈結構、流程與模式重構,開拓未來制造新應用。發揮中央企業豐富場景優勢,加快建設多元化未來制造場景。加快工業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場景推廣,以場景創新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11.打造跨界融合場景。依托重大活動,實現前沿技術和產品的跨領域、綜合性試點應用,打造示范標桿。依托載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項目場景,加速探索未來空間方向的成果創新應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打造綠色集約的產城融合場景。創新未來信息服務場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務新范式。   12.建設標志性場景。定期遴選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和推薦目錄,建立優秀案例和解決方案庫。引導地方開發特色化的標桿示范場景,依托場景組織高水平供需對接活動,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推廣。鼓勵企業面向應用場景開展創新研發,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針對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建設早期試驗場景,引領未來技術迭代突破。   (六)優化產業支撐體系   13.加強標準引領與專利護航。結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統籌布局未來產業標準化發展路線,加快重點標準研制。針對重點標準適時開展宣貫和培訓,引導企業對標達標,加速未來產業標準應用推廣。促進標準、專利與技術協同發展,引導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相融合。完善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建設及儲備機制,深化國際國內知識產權組織協作,構建未來產業高質量專利遴選、評價及推廣體系。   專欄3:強化標準引領前瞻布局標準研究。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制定標準化路線圖,研制基礎通用、關鍵技術、試驗方法、重點產品、典型應用以及安全倫理等標準,適時推動相關標準制定。   推動標準應用試點。組織有關行業協會、標準化專業機構和技術組織,圍繞企業發展需求,開展未來產業領域標準的宣貫、培訓,將先進技術、先進理念、先進方法以標準形式導入企業研發、生產、管理等環節。   深化標準國際合作。支持國內企事業單位深度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國際標準化活動,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推進國際標準研制,探索成立國際性標準化聯盟組織。   構建知識產權體系。建設未來產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開展知識產權風險監測與評估。組建知識產權聯盟,建設產業專利池,開展重點產業鏈專利分析,建設高質量專利遴選、評價及推廣體系。   14.同步構筑中試能力。按產業需求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提升精密測量儀器、高端試驗設備、設計仿真軟件等供給能力,為關鍵技術驗證提供試用環境,加快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設一批中試公共服務機構,提高工程開發、技術熟化、樣品試制、測試驗證等中試服務水平。   15.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大力培育未來產業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優化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強化校企聯合培養,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大前沿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16.強化新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5G、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千兆光網等建設,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引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未來產業,深化設施、設備和數據共享,加速前沿技術轉化應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發展公路數字經濟,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在中央科技委領導下,按照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要求,形成部際協同、央地協作的工作格局。以實施意見為指南,圍繞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專業領域制定專項政策文件,形成完備的未來產業政策體系。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推廣先進的典型案例,營造推進未來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金融支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財稅支持政策,鼓勵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等加大投入,引導地方設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優化風險撥備資金等補償措施。   (三)強化安全治理。堅持包容審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門聯合治理模式,構建多方參與、有效協同的未來產業治理格局。加強倫理規范研究,科學劃定“紅線”和“底線”,構建鑒別-評估-防御-治理一體化機制。引導企業建立數據管理、產品開發等自律機制,完善安全監測、預警分析和應急處置手段,防范前沿技術應用風險。   (四)深化國際合作。依托“一帶一路”等機制,鼓勵國內企業與研究機構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未來產業分工。鼓勵跨國公司、國外科研機構等在我國建設前沿技術研發中心,推動國內外企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舉辦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組建未來產業國際創新聯盟。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主動參與國際治理規則和國際標準制定,積極貢獻中國產品、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2024年1月18日   來源:工信部

      • 212024-01
        重磅!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關于推進實施焦化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

          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關于推進實施焦化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意見》出臺的背景、總體思路、主要內容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意見》的出臺背景和總體思路。   答: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焦炭生產國。2022年,我國水泥產量21.3億噸,焦炭產量4.7億噸,分別占全世界總產量的57%、70%。兩個行業都是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對空氣質量影響較大,水泥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僅次于電力、鋼鐵行業;焦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二,且廢氣中含有大量苯、苯并芘等有毒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推進水泥、焦化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我部指導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重點區域省份率先開展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取得積極進展,為此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打下堅實基礎。2023年11月,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把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作為有效降低全社會污染排放、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有力舉措。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指導各地高質量推進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意見》。   《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綜合采取稅收、價格、金融、環保等政策,多措并舉推進實施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提升行業全工序、全流程大氣污染治理水平,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問:請簡要介紹《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分別是什么?   答: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底,重點區域力爭5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區域內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基本完成有組織、無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重點區域水泥熟料企業基本完成改造,全國力爭8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   主要指標是,有組織排放指標方面,水泥窯及窯尾余熱利用系統在基準含氧量10%的條件下,廢氣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小時均值分別不高于10mg/m3、35mg/m3、50mg/m3。無組織排放控制措施方面,物料儲存、物料輸送、生產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源,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采取密閉、封閉等有效控制設施,做到產塵點及生產設施無可見煙粉塵外逸,廠區整潔無積塵。清潔運輸方面,進出企業的原燃料采用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低于80%;達不到的企業,汽車運輸部分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重點區域企業清潔方式運輸比例達不到80%部分,要采用新能源車輛替代。產品運輸優先采用清潔運輸方式,汽車運輸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   提出四項重點任務。一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重點區域嚴禁新增產能;推進新改擴建項目按超低排放水平建設;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列入淘汰退出計劃的企業或設施不再要求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二是有序推進現有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源頭控制,采用成熟穩定的污染治理技術。三是統籌推進水泥行業協同減污降碳。鼓勵企業在超低排放改造時統籌開展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改造。四是強化全過程精細化環境管理。全面加強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過程監控和視頻監控設施建設,加強企業運行管理、強化運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問:請簡要介紹《關于推進實施焦化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分別是什么?   答: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底,重點區域力爭60%焦化產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重點區域基本完成改造,全國力爭80%產能完成改造。   主要指標是,有組織排放指標方面,焦爐煙囪廢氣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總烴、氨排放濃度小時均值在基準含氧量8%的條件下分別不高于10mg/m3、30mg/m3、150mg/m3、100mg/m3、8mg/m3。無組織排放控制措施方面,物料儲存、物料輸送、生產工藝過程、敞開液面等無組織排放源,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采取密閉、封閉等有效控制設施,做到產塵點及生產設施無可見煙粉塵外逸,廠區整潔無積塵、無明顯異味。清潔運輸方面,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低于80%;達不到的企業,汽車運輸部分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重點區域企業清潔方式運輸比例達不到80%的部分,要采用新能源車輛替代。   提出四項重點任務。一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區域嚴禁新增焦化產能,推進新改擴建項目按超低排放水平建設,推動鋼焦融合、兼并重組。陜西、新疆等省(自治區)相關部門制定半焦(蘭炭)企業轉型升級方案。二是有序推進現有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因廠制宜選擇成熟適用的環保技術,強化源頭控制,推進VOCs全過程治理,加強清潔運輸環節改造。三是統籌推進焦化行業協同減污降碳。引導焦化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延伸,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和現有成熟減污降碳技術應用。四是強化全過程精細化環境管理。突出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和精細化管理轉變,加強污染物排放監測監控,加強企業運行管理、強化運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問:《意見》實施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達標排放是企業的法定責任,超低排放是鼓勵導向,對于達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激發企業改造的內生動力。   一是加大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對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稅收、信貸、融資等方面支持。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在超低排放改造時統籌開展減污降碳改造,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企業形成正向激勵。   二是實行差異化環保管理政策。對于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的水泥、焦化企業,可開展A級績效評級工作,享受A級企業相關優惠政策。推動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制定基于污染物排放、能耗、溫室氣體排放的信貸金融等政策。   三是加強技術支撐。研究制定超低排放改造相關技術指導文件。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環保工程技術公司等合作,創新節能減排技術。搭建超低排放改造交流平臺,促進成熟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問:《意見》實施后,預期會取得哪些成效?   答:《意見》改造任務目標全部實現后,預計將會帶來較好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方面,預計水泥行業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焦化行業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將大幅下降,有效推動水泥、焦化集中城市和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同時,通過積極鼓勵企業更多采取原料替代、燃料替代、煤氣回收、節能減污降碳改造、清潔運輸改造等源頭防控措施,推動兩個行業和全社會碳排放量下降,產生顯著的降碳效益。   社會效益方面,焦化行業改造后苯并芘、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大幅減少,水泥行業改造后粉塵排放大幅減少,將顯著降低對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的健康危害。   經濟效益方面,超低排放改造能夠帶動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有效拉動社會投資形成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以超低排放為抓手,還能有效推動兩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問:《意見》發布后,后續有哪些工作安排?   答:為高質量推動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后續將做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生態環境部將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與相關部門加強協同聯動,及時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指導各地制定超低排放改造計劃,做好任務細化落實,做好監督、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是嚴格評價管理。出臺水泥、焦化企業超低排放評估監測技術指南,規范水泥、焦化企業超低排放評估監測工作,統一超低排放評估監測程序和方法。同時,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對上一年度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三是強化監督管理。指導地方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對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不能穩定實現超低排放的,及時調整出動態管理名單。   四是做好宣貫解讀。加強政策解讀和宣貫工作,確保相關部門、地方、企業等理解好、把握好、落實好《意見》相關要求,營造有利于開展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的良好輿論氛圍,及時宣傳報道地方和企業的優秀做法。   專家解讀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   近日,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我國繼燃煤電廠、鋼鐵行業之后,又一行業全面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也將對全球水泥行業深度治理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深刻領會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的重大意義   水泥行業是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三大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分別占全國工業排放的5.6%、17.1%、19.3%,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國總排放的13%。據測算,全面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將減少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50萬噸、21萬噸,協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000萬噸;模型模擬結果顯示,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可帶動重點區域水泥熟料產能排名前10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10%,有力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當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年運轉率較低,近三年行業利潤連續下滑,一定時期內仍將面臨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進一步過剩、環境成本升高等壓力和挑戰。通過超低排放改造樹立行業綠色發展標桿,并采取差異化環境管理政策,讓環保績效水平高的企業真正獲得政策紅利,帶動行業整體轉型升級。通過鼓勵扶持能夠達到超低排放企業發展,可以營造公平公正競爭、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有力促進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全產業鏈分工序梯次有序推進超低排放改造   依據對水泥行業重點排放環節識別、治理技術路線優選,及各地區超低改造需求和基礎條件分析,《意見》提出了水泥行業涵蓋“原燃料輸入-生產過程-產品輸出”的全產業鏈、分工序、多污染物分區域梯次推進的超低排放改造要求。   在有組織排放管控方面,《意見》將涵蓋全廠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50%顆粒物排放的熟料煅燒窯尾作為超低排放改造重點,提出在基準含氧量10%的條件下,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達到不高于10mg/m3、35mg/m3、50mg/m3超低限值要求;對于窯頭、烘干機、烘干磨、煤磨、破碎機、磨機、包裝機、輸送設備、水泥倉及其他通風生產設備等主要產塵工序,提出顆粒物有組織排放濃度不高于10mg/m3的限值要求;對于氨等未作規定的按國家及地方標準執行。   在無組織排放管控方面,考慮到目前水泥行業無組織顆粒物排放控制水平參差不齊,《意見》強化了無組織超低排放管控要求,針對物料儲存、物料輸送、生產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節點,從抑制無組織排放產生及其收集、治理的角度,提出詳實的控制措施清單,明確要求主要產塵點顆粒物排放濃度小時均值控制在10mg/m3以下,產塵點及生產設施無可見煙粉塵外逸,廠區整潔無積塵。   在清潔運輸方面,考慮到原燃料和產品運輸現狀及其清潔運輸改造難易程度,《意見》分別提出差異化要求,即原燃料采用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低于80%,產品運輸優先采用清潔運輸方式。對于重點區域企業,原燃料清潔運輸比例達不到80%的部分采用新能源汽車,其他地區可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產品汽車運輸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廠內運輸使用新能源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原則采用新能源,無對應產品的滿足國四及以上排放標準。對于新能源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推廣,綜合考慮其銷量增速、企業改造進度等,提出分不同階段推進的目標。   在改造進度安排方面,考慮到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PM2.5濃度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和1.6倍,重污染天數比例達到全國的2.4和2.2倍,此外,重點區域已有7省份出臺地方超低改造方案,安徽、河南有近40%產能實施了有組織和無組織改造,具備率先推進的需求和基礎。因此,《意見》將重點區域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時序進度提前,要求2025年重點區域5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2028年重點區域基本完成;全國到2028年底力爭80%左右產能完成。   三、強化水泥行業減污降碳一體推進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須重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統籌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改造、原燃料替代等措施,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降低污染物初始濃度和末端治理壓力,同時協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堅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新改擴建項目(含搬遷),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堅決遏制違規新增產能,按超低排放水平建設。對于現有項目,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列入淘汰退出計劃的企業或設施應不再要求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大力推進節能改造。通過推廣低阻旋風預熱器、高效燒成、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等技術裝備,開展水泥行業節能改造。嚴格執行水泥行業能源消耗限額要求,在規定時限內將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熟料產能清零,力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   積極推進原燃料替代。通過提高熟料中非碳酸鹽廢渣資源替代比重,以及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物摻加比例,推動原料替代;通過協同處置含熱值固體廢棄物等替代煤炭,鼓勵獨立熱源烘干使用天然氣、電等清潔能源,推進燃料替代。   四、高質量推進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要時間服從質量。各地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制定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計劃,將改造任務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明確完成時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水泥企業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線,力求做到企業領導真重視、資金真投入、實施真工程、管理水平真提升,確保按期高質量完成改造任務。   選擇成熟適用的環保技術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窯配備低氮燃燒器,采用分級燃燒及其他分解爐含氧量精細化管控等低氮燃燒技術,窯尾廢氣采用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等組合脫硝技術,除塵采用袋式、電袋復合式等高效除塵技術。杜絕采用氧化法等無法穩定達到超低排放水平的治理技術。   強化全產業鏈精細化環境管理。通過加強自動監測、過程監控和視頻監控設施建設等,提升全產業鏈精細化管理水平,確保水泥企業穩定達到超低排放。安裝自動監控設施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在主要生產裝備和污染治理設施安裝分布式控制系統,在重點環節安裝高清視頻監控設施;建設全廠環境管控平臺,系統記錄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相關監測監控和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及清潔運輸情況。   加大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從減少錯峰生產時間、環保稅收優惠、重污染預警期間自主減排、差別化電價、信貸金融等方面,制定完善有利于激勵高質量開展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的政策體系。各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對符合要求的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予以支持。強化對超低排放企業的監督管理,營造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來源: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

      • 202024-01
        工信部:2023年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 信息通信業加快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有“穩、新、強、融、優”五個特點   辛國斌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辛國斌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給予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的關心、支持。下面,我先簡要介紹一下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也是我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23年9月,黨中央召開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各地也紛紛召開大會進行動員部署,全國掀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熱潮。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各部門、各地區一道,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決筑牢制造業,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信息通信業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綜合來看,主要有穩、新、強、融、優五個特點。   一是“穩”的態勢進一步鞏固。2023年,穩增長政策“組合拳”有力有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較2022年提升1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全年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上、回升向好的態勢。省份、行業增長面“雙擴”,十大重點行業、十個工業大省增長“穩定器”作用凸顯。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   二是“新”的動能進一步增強。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創新高地,布局2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壯大優勢產業,“新三樣”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產品出口額首次破萬億,造船市場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積極培育新動能,新材料、機器人等一批新興行業快速成長。加快技術攻關應用,工業母機、關鍵軟件等領域創新實現新突破,大飛機、高端醫療裝備等攻關成果紛紛投入應用。   三是“強”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我們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加大智能制造推廣力度,建成了6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扎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綠色新興產業逐步壯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年大宗工業固廢利用量將超過22億噸。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統籌推進補短板和強基礎,電子、軟件等行業發展表現出強勁韌性。   四是“融”的趨勢進一步加快。我們大力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壯大,2023年全年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電子信息制造業筑底企穩,軟件業量效齊升,互聯網行業穩步恢復。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服務能力持續升級,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數實融合全面深化,5G應用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1個,工業互聯網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五是“優”的環境進一步升級。我們深入落實民營經濟31條,發揮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聯合相關部門持續推進為企業減負工作,2023年前11個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1.8萬億元。推進產融銜接,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達到7120億元。著力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累計培育10.3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小巨人”企業達1.2萬家。廣泛聽取企業意見建議,建立完善制造業企業常態化交流機制,及時疏堵點、解卡點。   2024年,工業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復雜,但是,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等優勢,特別是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后,匯聚起各方支持工業發展的強大動能,工業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要求,堅決扛牢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鞏固和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情況我就先介紹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答記者問   推進《“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落地見效 持續提升新型工業化含綠量   中國日報記者   綠色低碳是新型工業化的生產底色,請問去年以來,在綠色低碳方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的重點任務和舉措是什么?謝謝。   陶青   2023年,我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的部署,努力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鋼鐵、電解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中的落后產能進一步退出,78家鋼鐵企業3.9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二是綠色動能加快釋放。持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大先進典型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底,累計在國家層面創建綠色工廠5095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7%。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風機成功并網發電,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沿海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呈加速態勢。首個萬噸級綠氫產業化示范項目建成投產。全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預計超過9700億元。   三是能源資源利用更加高效。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水平持續提升,乙烯等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已經超過3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預計超過93%。信息基礎設施能效也不斷優化,截至2023年底,累計培育196家綠色數據中心。   四是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遴選239家廢鋼鐵、廢紙、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全年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量22.5萬噸,基本實現應收盡收。家電行業通過易回收、可拆解設計實現了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產品可回收利用率超過80%。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推進《“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落地見效,持續提升新型工業化的含綠量,不斷擦亮生態底色:   一是積極穩妥推進工業減碳。統籌推進工業及重點行業碳達峰,開展工業數字化碳管理試點。2024年計劃制定100項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規則標準。大力發展氫能、儲能等綠色低碳產業,提升落后產能能耗、環保等要求,加快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二是著力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2024年力爭新培育國家層面綠色工廠1000家,完善綠色制造服務體系,試點推行“企業綠碼”。充分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在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方面積極打造綠色消費場景。   三是大力提升工業能效水效。推動重點行業和電機、變壓器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發布2024年工信領域節能節水技術裝備推薦目錄,持續創建能效、水效“領跑者”企業。   四是全面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鼓勵有條件地區創建“無廢園區”、“無廢企業”。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發展,2024年主要品種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量要穩中有升,完善新興固廢利用體系,力爭年綜合利用廢舊動力電池量達到26萬噸以上。謝謝。   2023年工業經濟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 信息通信業加快發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剛剛辛部長提到,2023年我們的工業經濟回升向好,信息通信業實現平穩較快增長,請詳細介紹一下2023年工業和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情況。謝謝。   辛國斌   謝謝您的提問。2023年,對中國來講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工業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步恢復,發展的韌性進一步增強,突出表現為五個穩。   一是工業生產企穩加快。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重點行業生產整體向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8個保持增長。十大重點行業基本盤穩固,平均增速超過5%,高于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長水平,這為工業經濟整體向好提供了堅強支撐。電氣機械器材、汽車等行業生產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都超過10%,汽車行業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3%。鋼鐵,有色、石化等傳統行業復蘇明顯加快,電子行業走出低谷,全年實現3.4%的正增長,這一點很不容易。   二是多數省份工業經濟穩定恢復。各地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山東把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絕大部分省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省份增長面較2022年增長了近20%。十個工業大省挑大梁作用突出,生產全部實現同比增長,10個工業大省當中有8個省份增速高于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整體增速。江蘇、山東、安徽等省份增速都超過7%。   三是企業效益穩步回升。截至去年11月底,規上工業企業虧損面自2023年4月起連續8個月持續收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連續5個月回升,利潤從去年8月開始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為企業擴大創新投入和再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是工業投資穩中有進。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同比增長9%;全社會固定社會資產投資增長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自2023年8月以來呈現加快態勢,汽車、電氣機械器材、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投資都是兩位數增長,高于10%。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這為下一步持續發展增添了后勁。   五是市場預期穩中向好。截至2023年11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8.3萬戶,較2022年底增加3.2萬戶,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制造業PMI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自2023年10月連續3個月上升,全年指數均高于臨界點,這也說明我們制造業企業對發展的信心穩定恢復。   與此同時,信息通信業也在加快發展。2023年,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6.8%,成為賦能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支撐。   網絡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端口達到2302萬個。萬物互聯基礎不斷夯實,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占移動網絡終端連接數的比重達到57.5%。技術產業創新發展,5G定制化基站、5G輕量化技術實現商用部署,推出全球首款衛星通話智能手機、6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賦能效應持續凸顯,5G應用融入71個國民經濟大類,“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萬個。在文旅、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應用,助力恢復擴大消費。   普惠服務向縱深推進,全國行政村通5G比例超過80%,2577家老年人、殘疾人常用網站和APP完成改造升級。全年共攔截騷擾電話540億次,公開通報1861款違規APP,用戶權益保障持續推進。   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持續提升基礎電信網絡重大風險防范能力,行業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水平顯著增強。   2024年,我部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積極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進一步鞏固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進工業、通信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四項重點舉措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電子報記者   我們關注到,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熱度持續攀升。請問工信部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慮?   陶青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 陶青   謝謝您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落實、扎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水平持續提升。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有力。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40家。   二是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水平大幅提升。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隊,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等數字產品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鋼鐵、石化、鋰電池等領域系統集成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底盤一體化壓鑄、電芯精密制造、光伏組件柔性裝配解決方案取得突破,初步形成全鏈條數字技術和產業體系。   三是重點行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們已培育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領域示范工廠研制周期平均縮短近30%、生產效率提升約30%;鋼鐵、建材、民爆等領域示范工廠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減少約12%。國家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工業企業18.3萬家,這些企業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9.6%,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2.2%。   四是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各地方、各部門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創新機制、強化保障,形成一批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新工業革命趨勢、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工信部將堅持以推進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抓好四個方面:   一是筑牢基礎,加快底層標準協議、數據流通規則、網絡設施架構等堵點、卡點的統一部署、統一建設。   二是一體推進,構建數字化評估診斷、場景培育、改造示范、推廣應用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   三是供需聯動,摸清企業轉型需求和痛點難點,綜合采取需求側開放場景、供需“揭榜掛帥”聯合攻關、培育優質解決方案和服務商等方式,強化供需對接,提升數字化轉型的效率。   四是分類施策,培育深耕細分領域的專業服務商團隊,堅持分企施策,鼓勵數字化基礎較好的企業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升級,加快其他行業企業關鍵業務數字化普及。謝謝!   我國5G基站總數達337.7萬個 網絡底座進一步夯實、網絡應用不斷豐富   澎湃新聞記者   去年我國信息通信業平穩持續增長,5G創新發展領跑全球。請問我國5G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情況如何?下一步應用和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趙志國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 趙志國   謝謝您的提問。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我國5G創新發展并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337.7萬個,網絡底座進一步夯實,網絡應用不斷豐富。總體看,可以概括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創新。5G技術產業在技術標準、網絡設備、終端設備等方面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輕量化5G核心網、定制化基站等實現商用部署。5G工業網關、巡檢機器人等一批新型終端成功研發。5G 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占比超42%,持續保持全球領先。   二是融合。融合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5G行業應用已融入71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5G行業虛擬專網超2.9萬個。5G應用在工業、礦業、電力、港口、醫療等行業深入推廣。例如,在醫療行業,5G應用已從遠程診斷向遠程精準治療延伸;電力領域的5G應用從“輸送”環節的無人巡檢覆蓋到“發、輸、變、配、用”環節。   三是綠色。5G網絡加快向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充分利用存量站址資源、公共資源和社會桿塔資源等建設5G基站,積極推動通信桿塔資源與社會桿塔資源雙向共享,目前90%以上的基站實現共建共享。5G基站能耗持續下降,5G基站單站址能耗相較于商用初期降低超20%。   四是賦值。5G移動電話用戶持續增長、5G流量消費快速提升,促進了裸眼3D、云手機等新興業務蓬勃發展,有效拓展了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空間。截至去年底,5G移動電話用戶達8.05億戶,根據研究機構測算,預計2023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86萬億元,比2022年增長29%。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產學研用各方,加強跨部門協作,持續推進5G應用規模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研究出臺5G應用發展接續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推動5G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高質量發展。   二是深化網絡覆蓋。加快5G網絡建設,推動重點場所實現移動網絡深度覆蓋。推進5G行業虛擬專網建設,為行業轉型發展提供網絡支撐。   三是加快應用拓展。聚焦重點行業應用場景,樹立示范標桿,加強推廣應用,促進5G應用規模化發展。   四是提升創新能力。加強5G融合應用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推動5G-A、5G輕量化等技術演進和產品研發。加快6G技術研究,開展技術試驗,強化技術儲備,深化交流合作。謝謝。   加強宏觀指導和行業管理 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2023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今年還將采取哪些舉措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謝謝。   辛國斌   汽車產業是我國重要支柱性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受到國內外關注,去年有很多創新產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一些創新產品成為自媒體上一個刷屏的存在。在全社會共同關注下,去年汽車產業發展亮點紛呈,應該說交上了一份非常好的答卷。   一是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去年全年產銷分別實現了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增長11.6%和12%,創歷史新高。2017年產量曾達到2900萬輛,之后的幾年在持續下滑,去年我們突破了3000萬輛,連續15年保持了全球第一水平。2009年產量突破1000萬輛,我們用了三到四年時間突破2000萬輛。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突破了3000萬輛,汽車零售額實現4.86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3%,汽車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新能源汽車繼續領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1.6%,這就是大家說的滲透率。單體能量密度每公斤360瓦時的半固態電池也在去年實現了裝車應用,新產品在去年4月上海車展的時候對外展出。車規級大算力芯片性能大幅提升,集成各種先進技術爆款產品頻出,在各大車展大放異彩。去年4月,上海舉行了車展,去年9月,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在歐洲、在德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參展的不僅有消費者,很多車企、研究機構也很關注,在展會上,有一些專業技術人員趴在車底下研究了很長時間,出來跟我們講,中國的這些創新產品確實走得比較快、比較好,智能化水平比較高,質量也比較好,給出了非常積極的評價。   三是外貿出口進一步邁上新臺階。去年全年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有望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消費選擇。動力電池出口127.4吉瓦時,同比增長87.1%。“新三樣”為中國制造業又增添了亮色,給我們爭了氣、長了臉。   在充分肯定發展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外部形勢上,還面臨消費需求不夠旺盛,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主義行徑等不利因素;產業自身上,這種思路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協調的地方;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特別是以內銷為主的企業還沒有實現盈利,在產品銷售自身上,也存在車用芯片等領域的一些短板。此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上,車路協同還不夠充分,過去有一些傳統思路,就是希望把車端打造為全能的、所有問題都希望通過車端來解決,中國提出實施車路云協同發展思路,該由車端解決的問題通過車端解決,該由路端解決的問題由路端解決,該由云端解決的問題由云端來解決。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無序競爭行為,部分地方和企業還存在盲目上馬、重復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情況,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要采取有力措施來加以解決。   大家說去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交上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今年這種發展勢頭會不會持續?大家都很關心,我們也很重視。年初,我們就組織行業機構、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開展了調研,進一步分析我們現在面臨的發展環境、制約因素,以及發展的一些有利因素。從目前看,行業協會給出的研究結果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們認為,2024年我國汽車產業產銷能夠實現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也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協會目前給出的總量規模,預計2024年可以達到3100萬輛,同比小幅增長3%左右。新能源汽車產銷也將達到1150萬輛左右的規模,增長大概在20%左右。當然,這是目前協會組織相關企業、研究機構預測的數據,我們還將進一步論證。總的來講,我覺得這個判斷是靠譜的。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工作部署,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宏觀指導,加強行業管理,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落實落細車購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開展好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和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保持產業穩定運行。去年,我們總共開展了6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在拓展農村市場的同時,還帶動了農村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農村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二是要支持企業開展聯合創新,加大車用芯片、全固態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是組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加快路側感知、網聯云控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車端、路端、網端標準體系,進一步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我給媒體朋友提個建議,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到北京亦莊看一看,目前在車路云網協同方面,北京亦莊的試驗效果非常好。全國搞了30余個試點示范園區,也在全面推廣車路云協同發展。   四是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統籌布局,防范化解產能過剩風險,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汽車產業是一個國際化產業,在今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將繼續推動國際化發展,倡導協同創新、全球化發展,推動消除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政策,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三措并舉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工信部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請介紹一下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還有下一步的考慮。   趙志國   謝謝您的提問。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我這里有三組數據:從產業規模來看,預計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達1.35萬億元。從覆蓋范圍來看,工業互聯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工業大類。從發展勢頭來看,全國各地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方興未艾,推動萬余家企業供需對接,帶動投資超1700億元。具體可以用“四個新”概括。   一是數實融合“新基建”不斷夯實。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5+2”頂級節點穩定運行,服務企業超40萬家,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40個,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9600萬臺套,同步構建了協同高效、技管結合的安全體系。   二是關鍵技術“新突破”成果顯著。加快信息技術(IT)、通信技術(CT)、控制技術(OT)、數字技術(DT)“4T”融合,工業級5G芯片、模組、網關實現突破,工業級5G模組成本較商用初期下降90%,為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累計發布3項國際標準和90項國家標準。   三是應用賦能“新空間”日益拓展。打造了5G工廠中國品牌,發布了首批300個5G工廠名錄,投資總額近100億元。工業互聯網深入制造業研、產、供、銷、服等各環節,支撐大國重器、服務綠色低碳、促進消費升級、保障安全生產等領域,有力促進產業“智改數轉網聯”。   四是合作共贏“新生態”蓬勃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千帆并進、百舸爭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員單位突破2500家,在技術創新、人才培訓、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該領域全球最大的生態載體。工業互聯網上市企業數連續7年保持增長,累計達到300家。   下一步,我們將協同各方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實施標識“貫通”行動,再出臺一批工業互聯網細分行業應用指南,進一步優化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環境,促進規模應用。   二是加快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加快一批攻關成果產業化應用,再制定推廣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進一步夯實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技術產業基礎。   三是加速生態培育,深入開展新一輪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遴選一批高水平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推動政策、技術、標準、產品、服務等一體化進園區、進基地、進集群,為促進數實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堅實支撐。謝謝。   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鳳凰衛視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可否詳細介紹一下,工信部在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上的相關工作和情況?謝謝。   辛國斌   謝謝您的提問。去年底中央召開了金融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一年多來,工信部主動作為,積極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部門開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進一步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制造業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們和全國22家金融機構開展了戰略合作,初步形成了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各類政策協調配合、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產融合作工作格局。合作的結果,可以用一組數據來展示,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連續3年保持在30%左右的增速,這是很不容易的。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規模同比增長了68%,還在不斷擴大。   為深化產融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我們牽頭實施了“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試點,對“企業出題、市場答題、資本選題、地方接題”的一體化配置資源路徑進行了積極探索。依托與證券交易所共建的硬科技屬性評價和上市培育機制以及地方配套政策激勵,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為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構建持續穩定的創新投入機制。在工程化階段,由產業鏈龍頭企業或優勢企業提出研發需求,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確定答題人,將研發項目納入硬科技范圍,鼓勵投資機構支持研發活動,推動項目落地所在地方再進一步配套優惠政策。   在產業化和市場化階段,相應適配一些優惠貸款、產業投資、保險補償等政策,幫助創新成果快速開拓市場,包括進行市場驗證和技術迭代等。同時,將符合條件的轉化企業推薦納入上市重點培育體系,加強上市預期引導,推動企業借力資本市場做大做優做強。去年,在雄安新區舉辦了產融、產業、產城多向對接活動,空天信息、AI與機器人、生物醫藥、前沿新材料等四個領域有58個早期硬科技項目分別做了路演,其中55個項目與投資機構或地方達成了合作意向,融資額達到110億元。推動在雄安設立了京津冀科創板企業培育中心,通過服務前移、服務接力、服務賦能,為科創板培育種子企業。這些都是推進一體化的一些創新探索。   今年,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產融合作,與金融管理部門加強協作配合。擴大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范圍,舉辦院校、園區等科技成果轉化專場路演。持續開展細分領域硬科技屬性評價標準建設和評價工作。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內河船舶、低空經濟等領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項目,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產業資本接續投入,同時繼續聯合證券交易所做好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暢通資本退出渠道,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進一步良性循環,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三方面重點工作建設惠民利民信息通信綜合服務體系   人民郵電報記者   信息通信服務涉及千家萬戶,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請問2023年工信部在推動信息通信服務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將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趙志國   謝謝您的提問。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務實舉措推動信息通信服務提質升級,持續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去年以來,網絡覆蓋更廣更深,“雙千兆”持續優化,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啟動實施“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推動提升移動網絡質量。加快“寬帶邊疆”建設,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服務水平提質增效,電信業務便利化大幅提升,線上業務辦理量占比超80%,視頻客服服務用戶超2000萬人次。印發實施《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數字適老化體驗不斷優化,2577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一鍵呼入人工客服”服務老年人用戶超3億人次。通信保障更加有力,圓滿完成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抗擊京津冀洪澇災害、應對甘肅積石山地震等通信保障任務,筑牢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通信“生命線、保障線、指揮線”。問題整治走深向實,著力強化APP全流程、全鏈條治理,應用商店在架APP抽檢合格率提升20%。深入開展非應邀電子信息治理,處置違規短信端口號碼4212個,“來電免打擾”防騷擾服務用戶達到6.2億。持續推進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治理,攔截涉詐電話和短信近50億次,核查處置涉詐高風險互聯網賬號超2億個。   建設惠民利民的信息通信綜合服務體系,是全行業的不懈追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工程。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供給與體驗并重,深化數字惠民利民。優化升級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深化電信普遍服務,加強網絡運行安全和應急通信保障。加快數字技術與居民消費場景深度融合,培育推廣智家服務、數字健康、智慧生活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應用,豐富人民群眾數字生活。開展數字技術適老化2.0升級行動,上線推廣一批適老助殘新功能,推動適老化數字技術普惠共享。   二是堅持規范與引導并重,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深入開展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推動開發運營、應用分發、智能終端等行業上下游密切協同,營造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研究制定電信和互聯網服務合規指南,發布個人信息保護等系列標準規范,引導企業將用戶權益保護貫穿到生產經營全流程、各環節。組織遴選“用戶好評”優秀案例,開展重點互聯網服務質量測評,樹立典型示范標桿,激發行業正能量,更好滿足用戶各方面需求。   三是堅持善治與共治并重,提升綜合治理效能。加快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創新技術,助力敏捷精準高效監管。深入整治非應邀電子信息,持續提升“來電免打擾”防騷擾服務能力,守護廣大用戶安寧生活。加大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治理力度,加強實名制等基礎管理,持續深化反詐技防體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加強與有關部門、社會各界、行業各方的協同,構建完善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共治格局。謝謝。   著力營造良好環境、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我們注意到,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支撐,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請問在優化為企服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陶青   謝謝您的提問。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高效的服務。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幫扶與發展并舉,著力完善服務體系。11月,我部出臺了《關于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增量擴面、提質增效。組織開展了“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中小企業服務月”等主題活動,全年服務機構累計服務中小企業1247萬家。   一是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組織“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全國行”活動3000多場,服務企業140多萬家,推動技術成果轉化290.6億元。開展首次“名師優課”征集遴選活動,為中小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管理。   二是服務企業拓展市場。組織“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700多場,達成合作意向1.2萬項;聯合國務院國資委開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開展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工作,已經發布了409項技術創新需求,1200多家中小企業協同揭榜協同攻關,積極推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入央企產業鏈供應鏈。   三是服務企業融資促進。我部組織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企業融資促進活動,聯合金融監管總局開展“走萬企?提信心?優服務”活動,聯合中國證監會推動區域股權市場建設17個“專精特新”專板。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累計設立36支子基金。2023年新上市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A股新上市企業的70%,成為上市的主力軍。   四是服務企業對外交流。舉辦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參展企業3700余家,達成意向合作金額超160億元;在全球舉辦了100余場跨境交流對接活動,1萬余家中外中小企業參加。   總的看,2023年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回升向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小微企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5%。同時,我們也看到,受復雜嚴峻外部環境影響,部分企業確實面臨不少困難,比如訂單不足、成本較高等問題。   下一步,我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各部門、各地方著力營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續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建立建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提升省級以上公共服務機構服務質效,擴大市縣級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延伸服務半徑,提升服務便利性。   二是加快建設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目前,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已經于今年1月1日上線試運行,歡迎大家在使用中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將持續拓展服務功能,把為企服務做寬、做深、做細。   謝謝。   來源:工信部

      • 142024-01
        一圖讀懂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

          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分為10章共33條,提出未來5年和到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目標、重大任務和重大改革措施,是指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本文特將《意見》的“一圖讀懂”政策解讀及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轉載如下。   問: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意見提出到2027年和到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目標、重大任務和重大改革舉措,這對于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具有重大意義。   問:意見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是什么?   答:在主要目標方面,錨定三個時間節點目標要求: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樣板,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中國全面建成。   同時,意見圍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等領域內容,本著可行可達的原則,分別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標要求。   問:意見提出了哪些重點任務?   答:意見提出了以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線,大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三是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四是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健全國家生態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應對管理體系。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大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   五是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推進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的美麗城市建設。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六是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   七是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強化激勵政策,加強財稅、金融、價格等支持。加強科技支撐,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加快實施減污降碳協同、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   問:意見提出了哪些激勵性政策舉措?   答:意見從不同角度提出一攬子激勵性政策舉措,調動各方面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改革創新方面。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   市場機制方面。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綜合考慮企業能耗、環保績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公眾參與方面。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園區、企業、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綠色、清潔、零碳引領行動。   科技支撐方面。創新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機制,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生態環境領域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創新平臺。   ?   問:如何抓好意見的組織實施?   答: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全面領導,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   二是壓實工作責任。制定分領域行動方案,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快形成美麗中國建設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推動任務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加強統籌協調、調度評估和監督管理。   三是強化宣傳推廣。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通過多種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發布美麗中國建設白皮書。   四是開展成效考核。適時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過渡到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   

      • 132024-01
        重磅!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規范和加強數據資產管理,更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近日,財政部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財資〔2023〕141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本文特轉發《指導意見》原文,及財政部資產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指導意見》對記者提問的回答。?   關于印發《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財資〔2023〕14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的決策部署,規范和加強數據資產管理,更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我們制定了《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   財政部?   2023年12月31日?   附件:   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   數據資產,作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新興資產類型,正日益成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和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現就加強數據資產管理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改革創新、系統謀劃,把握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建立數據資產管理制度,促進數據資產合規高效流通使用,構建共治共享的數據資產管理格局,為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確保安全與合規利用相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正確處理數據資產安全、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資產開發利用的關系。以保障數據安全為前提,對需要嚴格保護的數據,審慎推進數據資產化;對可開發利用的數據,支持合規推進數據資產化,進一步發揮數據資產價值。?   ——堅持權利分置與賦能增值相結合。適應數據資產多用途屬性,按照“權責匹配、保護嚴格、流轉順暢、利用充分”原則,明確數據資產管理各方權利義務,推動數據資產權利分置,完善數據資產權利體系,豐富權利類型,有效賦能增值,夯實開發利用基礎。?   ——堅持分類分級與平等保護相結合。加強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建立數據資產分類分級授權使用規范。鼓勵按用途增加公共數據資產供給,推動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業的公共數據資產有條件無償使用,平等保護各類數據資產權利主體合法權益。?   ——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多樣化有償使用方式。支持用于產業發展、行業發展的公共數據資產有條件有償使用。加大政府引導調節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和收益分配機制。強化政府對數據資產全過程監管,加強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   ——堅持創新方式與試點先行相結合。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完善數據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堅持改革于法有據,既要發揮頂層設計指導作用,又要鼓勵支持各方因地制宜、大膽探索。?   (三)總體目標。?   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方共建”的數據資產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數據資產管理制度,不斷拓展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和豐富數據資產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推進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以及合規化、標準化、增值化。通過加強和規范公共數據資產基礎管理工作,探索公共數據資產應用機制,促進公共數據資產高質量供給,有效釋放公共數據價值,為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任務?   (四)依法合規管理數據資產。保護各類主體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儲、管理數據資產過程中的相關權益。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經依法授權具有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組織(以下統稱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將其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預期能夠產生管理服務潛力或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公共數據資源,作為公共數據資產納入資產管理范疇。涉及處理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職責所必需的范圍和限度。相關部門結合國家有關數據目錄工作要求,按照資產管理相關要求,組織梳理統計本系統、本行業符合數據資產范圍和確認要求的公共數據資產目錄清單,登記數據資產卡片,暫不具備確認登記條件的可先納入資產備查簿。?   (五)明晰數據資產權責關系。適應數據多種屬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要求相銜接,落實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權利分置要求,加快構建分類科學的數據資產產權體系。明晰公共數據資產權責邊界,促進公共數據資產流通應用安全可追溯。探索開展公共數據資產權益在特定領域和經營主體范圍內入股、質押等,助力公共數據資產多元化價值流通。?   (六)完善數據資產相關標準。推動技術、安全、質量、分類、價值評估、管理運營等數據資產相關標準建設。鼓勵行業根據發展需要,自行或聯合制定企業數據資產標準。支持企業、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相關行業組織等參與數據資產標準制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配套建立公共數據資產卡片,明確公共數據資產基本信息、權利信息、使用信息、管理信息等。在對外授予數據資產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時,在本單位資產卡片中對授權進行登記標識,在不影響本單位繼續持有或控制數據資產的前提下,可不減少或不核銷本單位數據資產。?   (七)加強數據資產使用管理。鼓勵數據資產持有主體提升數據資產數字化管理能力,結合數據采集加工周期和安全等級等實際情況及要求,對所持有或控制的數據資產定期更新維護。數據資產各權利主體建立健全全流程數據安全管理機制,提升安全保護能力。支持各類主體依法依規行使數據資產相關權利,促進數據資產價值復用和市場化流通。結合數據資產流通范圍、流通模式、供求關系、應用場景、潛在風險等,不斷完善數據資產全流程合規管理。在保障安全、可追溯的前提下,推動依法依規對公共數據資產進行開發利用。支持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提升履職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強化公共數據資產授權運營和使用管理。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對授權運營的公共數據資產使用情況等重要信息進行更新維護。?   (八)穩妥推動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完善數據資產開發利用規則,推進形成權責清晰、過程透明、風險可控的數據資產開發利用機制。嚴格按照“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要求和資產管理制度規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可授權運營主體對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數據資產進行運營。授權運營前要充分評估授權運營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明確安全責任。運營主體應建立公共數據資產安全可信的運營環境,在授權范圍內推動可開發利用的公共數據資產向區域或國家級大數據平臺和交易平臺匯聚。支持運營主體對各類數據資產進行融合加工。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產政府指導定價機制或評估、拍賣競價等市場價格發現機制。鼓勵在金融、交通、醫療、能源、工業、電信等數據富集行業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數據資產開發利用模式。?   (九)健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推進數據資產評估標準和制度建設,規范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加強數據資產評估能力建設,培養跨專業、跨領域數據資產評估人才。全面識別數據資產價值影響因素,提高數據資產評估總體業務水平。推動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業務信息化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或手段對數據資產價值進行預測和分析,構建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標準庫、規則庫、指標庫、模型庫和案例庫等,支撐標準化、規范化和便利化業務開展。開展公共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時,要按照資產評估機構選聘有關要求,強化公平、公正、公開和誠實信用,有效維護公共數據資產權利主體權益。?   (十)暢通數據資產收益分配機制。完善數據資產收益分配與再分配機制。按照“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依法依規維護各相關主體數據資產權益。支持合法合規對數據資產價值進行再次開發挖掘,尊重數據資產價值再創造、再分配,支持數據資產使用權利各個環節的投入有相應回報。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產治理投入和收益分配機制,通過公共數據資產運營公司對公共數據資產進行專業化運營,推動公共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和價值實現。探索公共數據資產收益按授權許可約定向提供方等進行比例分成,保障公共數據資產提供方享有收益的權利。在推進有條件有償使用過程中,不得影響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業的公共數據有條件無償使用,相關方要依法依規采取合理措施獲取收益,避免向社會公眾轉嫁不合理成本。公共數據資產各權利主體依法納稅并按國家規定上繳相關收益,由國家財政依法依規納入預算管理。?????   (十一)規范數據資產銷毀處置。對經認定失去價值、沒有保存要求的數據資產,進行安全和脫敏處理后及時有效銷毀,嚴格記錄數據資產銷毀過程相關操作。委托他人代為處置數據資產的,應嚴格簽訂數據資產安全保密合同,明確雙方安全保護責任。公共數據資產銷毀處置要嚴格履行規定的內控流程和審批程序,嚴禁擅自處置,避免公共數據資產流失或泄露造成法律和安全風險。?   (十二)強化數據資產過程監測。數據資產各權利主體均應落實數據資產安全管理責任,按照分類分級原則,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基礎上,落實數據安全保護制度,把安全貫徹數據資產開發、流通、使用全過程,提升數據資產安全保障能力。權利主體因合并、分立、收購等方式發生變更,新的權利主體應繼續落實數據資產管理責任。數據資產各權利主體應當記錄數據資產的合法來源,確保來源清晰可追溯。公共數據資產權利主體開放共享數據資產的,應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和對外提供制度機制。鼓勵開展區域性、行業性數據資產統計監測工作,提升對數據資產的宏觀觀測與管理能力。?   (十三)加強數據資產應急管理。數據資產各權利主體應分類分級建立數據資產預警、應急和處置機制,深度分析相關領域數據資產風險環節,梳理典型應用場景,對數據資產泄露、損毀、丟失、篡改等進行與類別級別相適的預警和應急管理,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出現風險事件,及時啟動應急處置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或減少資產損失。支持開展數據資產技術、服務和管理體系認證。鼓勵開展數據資產安全存儲與計算相關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跟蹤監測公共數據資產時,要及時識別潛在風險事件,第一時間采取應急管理措施,有效消除或控制相關風險。?   (十四)完善數據資產信息披露和報告。鼓勵數據資產各相關主體按有關要求及時披露、公開數據資產信息,增加數據資產供給。數據資產交易平臺應對交易流通情況進行實時更新并定期進行信息披露,促進交易市場公開透明。穩步推進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所持有或控制的數據資產納入本級政府國有資產報告工作,接受同級人大常委會監督。?   (十五)嚴防數據資產價值應用風險。數據資產權利主體應建立數據資產協同管理的應用價值風險防控機制,多方聯動細化操作流程及關鍵管控點。鼓勵借助中介機構力量和專業優勢,有效識別和管控數據資產化、數據資產資本化以及證券化的潛在風險。公共數據資產權利主體在相關資產交易或并購等活動中,應秉持謹慎性原則扎實開展可研論證和盡職調查,規范實施資產評估,嚴防虛增公共數據資產價值。加強監督檢查,對涉及公共數據資產運營的重大事項開展審計,將國有企業所屬數據資產納入內部監督重點檢查范圍,聚焦高溢價和高減值項目,準確發現管理漏洞,動態跟蹤價值變動,審慎開展價值調整,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或消除價值應用風險。?   三、實施保障?   (十六)加強組織實施。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到數據資產管理全過程各方面,高度重視激發公共數據資產潛能,加強公共數據資產管理。加強統籌協調,建立推進數據資產管理的工作機制,促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強化央地聯動,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探索將公共數據資產管理發展情況納入有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十七)加大政策支持。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統一的數據資產標準和制度建設、數據資產相關服務、數據資產管理和運營平臺等項目實施。統籌運用財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工具,加大對數據資產開發利用、數據資產管理運營的基礎設施、試點試驗區等扶持力度,鼓勵產學研協作,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向數據資產領域。?   (十八)積極鼓勵試點。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結合,形成鼓勵創新、容錯免責良好氛圍。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行業和企業先行先試,結合已出臺的文件制度,探索開展公共數據資產登記、授權運營、價值評估和流通增值等工作,因地制宜探索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有效路徑。加大對優秀項目、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以點帶面推動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和流通增值。鼓勵地方、行業協會和相關機構促進數據資產相關標準、技術、產品和案例等的推廣應用。?   問:請簡要介紹《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   請向上滑動閱覽   答: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位居世界第二位。數據已成為第五大生產要素。數據資產,作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新興資產類型,正日益成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和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數據二十條”),對構建數據基礎制度作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推進數據資產合規化、標準化、增值化,有序培育數據資產評估等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依法依規維護數據資源資產權益,探索數據資產入表新模式等要求。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進一步指出要加快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開展數據資產計價研究等。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為數據資產管理研究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財政部高度重視數據資產管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數據資產管理工作,印發了《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出臺了《數據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數據資產作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中的新興資產類型,已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共識。但數據資產仍面臨高質量供給明顯不足、合規化使用路徑不清晰、應用賦能增值不充分等難點,亟需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通過出臺指導性文件對數據資產管理進行引導規范。?   為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財政部制定《指導意見》,明確了數據的資產屬性,提出依法合規推動數據資產化,平等保護各類主體數據資產合法權益,鼓勵公共服務機構將依法合規持有或控制的、具有資產屬性的公共數據資源納入資產管理范疇,進一步創新數據資產管理方式方法,加強數據資產全流程管理,嚴防數據資產應用風險等,更好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說,制定《指導意見》既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現實要求。   ?   問:《指導意見》主要遵循哪些原則??   請向上滑動閱覽   答:《指導意見》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確保安全與合規利用相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正確處理數據資產安全、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資產開發利用的關系。以保障數據安全為前提,對需要嚴格保護的數據,審慎推進數據資產化;對可開發利用的數據,支持合規推進數據資產化,進一步發揮數據資產價值。?   二是堅持權利分置與賦能增值相結合。適應數據資產多用途屬性,按照“權責匹配、保護嚴格、流轉順暢、利用充分”原則,明確數據資產管理各方權利義務,推動數據資產權利分置,完善數據資產權利體系,豐富權利類型,有效賦能增值,夯實開發利用基礎。?   三是堅持分類分級與平等保護相結合。加強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建立數據資產分類分級授權使用規范。鼓勵按用途增加公共數據資產供給,推動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業的公共數據資產有條件無償使用,平等保護各類數據資產權利主體合法權益。?   四是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多樣化有償使用方式。支持用于產業發展、行業發展的公共數據資產有條件有償使用。加大政府引導調節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和收益分配機制。強化政府對數據資產全過程監管,加強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   五是堅持創新方式與試點先行相結合。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完善數據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堅持改革于法有據,既要發揮頂層設計指導作用,又要鼓勵支持各方因地制宜、大膽探索。?   問:《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請向上滑動閱覽   答:針對當前數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指導意見》明確,要以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紅利、充分釋放數據資產價值為目標,以推動數據資產合規高效流通使用為主線,有序推進數據資產化,加強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更好發揮數據資產價值。《指導意見》主要包括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實施保障等三方面十八條內容。?   一是明確工作原則,即堅持確保安全與合規利用相結合、堅持權利分置與賦能增值相結合、堅持分類分級與平等保護相結合、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創新方式與試點先行相結合。?   二是確定主要任務,包括依法合規管理數據資產、明晰數據資產權責關系、完善數據資產相關標準、加強數據資產使用管理、穩妥推動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健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暢通數據資產收益分配機制、規范數據資產銷毀處置、強化數據資產過程監測、加強數據資產應急管理、完善數據資產信息披露和報告、嚴防數據資產價值應用風險等12方面內容。特別對具有國有屬性的公共數據資產管理作出針對性規定,更好對相關主體管好用好公共數據資產提供政策指導。?   三是強化實施保障,包括加強組織實施、加大政策支持、積極鼓勵試點等。?   問:關于《指導意見》有哪些需要說明的事項?   請向上滑動閱覽   答:一是關于《指導意見》的范圍。《指導意見》是針對數據資產這一大類資產作出的指導性規定,不區分持有主體。當前,數據要素、數據資源、數據資產、數據產品等概念使用較為混亂,存在不規范、不統一問題。數據資產區別于普通資產,在管理模式上與數據的管理有所差別。要管好用好數據資產,首先要對數據資產進行統一界定并提出總體指導要求。無論持有數據資產的主體是企業還是行政事業單位,都應在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上,需遵循財務會計管理、資產評估管理等共性要求,對其持有的數據資產進行規范管理。考慮到公共數據資產具有國有或公共屬性,為避免資產流失和公共安全風險,《指導意見》在對全口徑數據資產作出共性指導的基礎上,有側重地針對公共數據資產管理作出單獨規范要求。?   二是關于數據資產的權益保護。《民法典》明確規定數據、網絡虛擬財產按規定受到保護;《數據安全法》提出國家保護個人、組織與數據有關的權益。各類主體依法依規采集加工的各類數據形成的數據資產,由于前期投入了大量成本,要保護其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儲、管理數據資產過程中的相關權益。涉及個人信息的,要依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二十條”提出,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為此,《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保護各類主體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儲、管理數據資產過程中的相關權益。落實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權利分置要求,加快構建分類科學的數據資產產權體系。?   三是關于加強數據資產全流程管理。創新數據資產管理方式方法,既能更好保護各方權益,也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導意見》基于全鏈條管理理念和資產管理共性要求,明確了數據資產管理內容,主要包括明晰數據資產權責關系、加強使用管理、健全價值評估、暢通收益分配、規范銷毀處置以及完善披露報告等。針對數據資產可復制、非排他、邊際報酬遞增等特性,將數據資產開發利用、更新維護、授權運營、完善定價、過程監測、應急管理等要求,嵌入數據資產管理全流程。?   四是關于公共數據資產開發利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提出有序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進行增值開發利用,提升各行業各領域運用公共數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等部署要求。公共數據是數據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民經濟發展方方面面,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其開發利用以及市場化配置意義重大。2022年以來,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由研究部署邁入落地實施階段。按照黨中央有關決策部署,《指導意見》提出,支持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提升履職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強化公共數據資產授權運營和使用管理。嚴格按照“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要求和資產管理制度規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可授權運營主體對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數據資產進行運營。?   五是關于嚴防數據資產管理潛在風險。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指導意見》明確將安全貫穿數據資產管理全過程,涉及處理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職責所必需的范圍和限度;提出數據資產權利主體要在遵循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上,嚴格按照“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要求和資產管理制度規定,穩妥推進數據資產化以及公共數據資產開發利用。在價值應用方面,進一步提出要通過合理程序避免虛增公共數據資產價值,在推進有條件有償使用過程中,不得影響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業的公共數據有條件無償使用,相關方要依法依規采取合理措施獲取收益,避免向社會公眾轉嫁不合理成本等要求。?   復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劃線   人劃線   

      • 122024-01
        重磅!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導 讀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國綠色建材年營業收入超過 3000?億元,2024—2026 年年均增長 10%以上。總計培育 30?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50?項以上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政府采購政策實施城市不少于 100?個,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證書達到12000?張,綠色建材引領建材高質量發展、保障建筑品質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30?年,綠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內“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度高的綠色建材生產企業和產品品牌。本文特轉發《方案》原文、一圖讀懂和有關工作人員答記者問,幫助讀者全面解讀。   關于印發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聯原〔2023〕26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管、金融監管、廣播電視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分行,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   現將《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3年12月29日   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綠色建材產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資源能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影響小,具有“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高品質建材產品。發展綠色建材是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綠色建材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推廣應用不斷加強,但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水平尚需進一步提升,工程選用和市場消費動力不足。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部署,為進一步加快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建材工業綠色化轉型,推動綠色建材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強化支撐服務能力,提升全產業鏈內生力、影響力、增長力、支撐力,加速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 2026?年,?綠色建材年營業收入超過 3000?億元,2024—2026 年年均增長 10%以上。總計培育 30?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50?項以上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政府采購政策實施城市不少于 100?個,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證書達到12000 張,綠色建材引領建材高質量發展、保障建筑品質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到 2030?年,綠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內“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度高的綠色建材生產企業和產品品牌。   三、重點任務   (一)推動生產轉型,提升產業內生力   1.加快生產過程綠色化。強化工藝升級、能源替代、節能降耗、資源循環利用等綜合性措施,實現污染物和碳排放雙下降。實施技術改造,有序推動水泥行業超低排放設施建設,持續發布細分行業碳減排技術指南,支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玻璃纖維及制品等重點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減污技術集成應用。優化用能結構,推進現有燃煤自備電廠(鍋爐)清潔能源替代,穩妥推動現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業窯爐改用工業余熱、電能、天然氣等,提高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鼓勵氫能、生物質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水泥等工業窯爐中的應用。推動清潔生產,鼓勵企業從源頭控制資源消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爭創環保績效A、B 級或績效引領性企業,加快企業運輸結構調整,推動短距離運輸采用封閉皮帶廊道、管道、新能源車輛等方式。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創建“無廢企業”,提升固體廢棄物利用水平,逐步擴大工業固體廢棄物在綠色建材中的使用范圍。以“零外購電、零化石能源、零一次資源、零碳排放、零廢棄物排放、零一線員工”的“六零”工廠為目標,組織企業“揭榜掛帥”,開展技術攻關和節能降碳技術集成應用,建設“一零”試點工廠。(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速生產方式智能化。持續推動建材行業智能制造發展,加快推進綠色建材全產業鏈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綠色建材智能化生產、規模化定制、服務化延伸。加快推動綠色建材產業與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融合,鼓勵骨干企業打造聯通上下游企業的網絡化協作平臺,促進數據互通和標識解析,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制造和協同服務。鼓勵建材企業聯合軟件開發商、裝備制造商開展國產化替代技術攻關,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行業特點的專業工業軟件和智能裝備,并推進適應性改造與規模化應用。遴選并發布一批建材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提高產品性能及質量穩定性。基于智能制造,推廣多品種、小批量綠色建材產品柔性生產模式,更好適應定制化差異化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3.推進產業發展協同化。加快綠色建材產業集群培育,鼓勵有條件地區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因業布局,發展具有特色的綠色建材集群,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支持各地推動建設以綠色建材為主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鼓勵在尾礦、廢石、廢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工業固體廢棄物和農業固體廢棄物較為集中的地區,建立耦合發展的綠色建材園區,鼓勵創建“無廢園區”。引導建材企業發揮“城市環境凈化器”作用,支持水泥企業利用工業窯爐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的協同處置項目應針對新增的二噁英、重金屬等廢氣污染物配套高效污染治理設施,在滿足設備運行要求和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的前提下,支撐城市應急處置需求。培育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綜合性綠色建材企業,發揮其在產品創新、技術攻關、要素聚合、上下游協作、生態營造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強中小企業培育,支持在墻體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門窗制品、防水保溫材料等領域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三品”行動,提升產業影響力   4.開展品種培優。推動建材產品升級,加快水泥、平板玻璃等基礎原材料的低碳化、制品化發展,墻體材料、保溫材料等建材制品的復合化、輕型化發展,頂墻地材料、裝飾板材等裝飾裝修材料的功能化、裝配化發展。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工程、綠色低碳建造等需求,發展新型低碳膠凝材料、低(無)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材料、相變儲能材料、固碳材料、全固廢膠凝材料等新型綠色建材。圍繞城市更新改造需求,發展適用于裝配式裝修、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地下管廊和生態環境修復等不同應用場景的部品化、功能性綠色建材產品。圍繞農房綠色低碳建設需求,發展性價比高、符合區域消費習慣的綠色建材。(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動品質強基。鼓勵企業建立滿足綠色建材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及質量管控體系,開展先進標準對標,嚴格生產工藝規范,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推動企業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開展綠色建材質量標桿遴選,激勵企業向卓越質量攀升。強化對綠色建材產品和生產企業監督檢查,及時公開檢查結果,加大水泥、安全玻璃、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含 VOCs原輔材料、人造板及木質地板、竹質建材等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強化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水泥產品質量抽查,加強假冒偽劣產品查處懲罰力度。對建材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進行篩查、評估,并實施淘汰、替代和去除,推動無毒無害、低毒低害化學物質在建材中的應用。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質量分級評價體系建設,推動建立質量分級、應用分類的市場化采信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擴大品牌影響。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品牌宣傳周、交流對接會等活動,圍繞消費者關注的裝飾裝修材料,編制綠色建材品牌發展報告,發布年度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支持有條件地區創建“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創新模式舉辦綠色建材產品展會、場景體驗交流會等活動,打造一流的綠色建材區域品牌。鼓勵企業加大品牌建設投入,創新品牌傳播模式,構建優質服務體系,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商標品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綠色建材的品牌認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應用拓展,提升產業增長力   7.促進建設工程應用。強化綠色建筑中綠色建材選用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建筑類型開展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建設,鼓勵公共采購和市場投資項目擴大綠色建材采購范圍、加大采購力度。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城市范圍,完善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優化綠色建材采購、監管和應用的管理制度,對相關綠色建材產品應采盡采、應用盡用。推動綠色建材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應用,提高工程項目中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綠色建材的應用比例。(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8.深化綠色建材下鄉。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探索由“綠色建材產品”下鄉向“綠色建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特色鄉村建設服務商”下鄉轉變。支持各地引導生產企業、電商平臺、賣場商場等參與活動,鼓勵骨干生產企業制定線上線下優惠促銷措施,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設示范工程,強化典型示范、特色示范,結合現代宜居農房、農房節能改造、現代農業設施等項目建設,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培育綠色建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動綠色建材助力農房質量提升。鼓勵各地針對不同區域農村建筑特點,打造一批適合本地農村消費者的特色鄉村建設服務商,營造留住“鄉愁”的美好環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負責)   9.引導綠色消費。創新消費模式,鼓勵生產企業聯合房地產、建筑設計、裝飾裝修企業提供綠色建材產品菜單式、定制化應用方案,探索裝飾裝修一體化服務新模式。鼓勵流通企業依托賣場、家裝企業、設計公司、線上平臺等加強商業化布局,組織巡展、促銷、推介等活動。鼓勵電商平臺設立綠色建材產品專區,對參與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家居體驗館、生活館等新零售模式向社區和農村下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鼓勵實施綠色裝修,使用陶瓷薄磚和節水潔具、環境友好型涂料、適老型建材產品、高性能防水和密封材料等綠色建材,推行干式墻(地)面、整體衛浴和廚房等模塊化部品應用。加大低(無)VOCs 含量涂料、膠粘劑、清洗劑等原輔材料的替代力度,室外構筑物防護設施推廣使用低(無)VOCs 含量涂料。(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夯實行業基礎,提升產業支撐力   10.優化創新機制。鼓勵建立以綠色建材為特色的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完善產業所需的公共研發、技術轉化等平臺。推動建立區域和行業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試驗檢測、信息服務、創新成果產業化等公共服務供給。支持綠色建材發展基礎較好地區圍繞產品的部品化、功能性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建立綠色建材創新中心。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圍繞節能減污降碳工藝裝備、結構功能一體化產品,磷石膏、赤泥等復雜難用固體廢棄物生產綠色建材產品等開展攻關。鼓勵大企業發布技術創新榜單,中小企業揭榜攻關,形成協同創新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完善標準體系。根據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情況,制修訂綠色建材評價標準,適時評估綠色建材相關標準實施情況,加強水泥、平板玻璃、防水材料、節能門窗等產品強制性標準宣貫。完善檢測方法標準,健全綠色建材中固體廢棄物使用和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含量相關標準體系。編制建材產品使用說明書,加快推進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標準協同發展,擴大建筑工程用綠色建材選用范圍。建立產品追溯標準體系,重點開展水泥、防水材料等產品追溯標準編制。研究建立綠色建材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完善綠色建材碳足跡、碳標簽及低碳技術評價驗證標準體系,研究編制“六零”工廠評價標準。(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強化認證支撐。持續開展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進一步擴大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目錄范圍。完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加強認證機構從業人員培訓。強化認證監管工作,規范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活動。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設綠色建材碳足跡背景數據庫,規范碳足跡評價活動,開展綠色建材認證評價、檢驗檢測、推廣應用等服務,加快綠色建材產品目錄、綠色產品標識認證信息、采信應用等數據的互聯互通互認,鼓勵各地區結合實際建立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開展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實施效果評價,加快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推廣應用。加大綠色建材認證等方面國際合作,推動碳核算、碳足跡等領域互認。(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   四、保障措施   13.加強組織協調。國家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抓好相關工作落實。各地要加強政策銜接,配套相關支持措施,創造有利于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技術委員會等第三方機構要加強對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和分析,積極開展成果交流、品牌評價、產品推介等活動,加強行業自律,做好上下游對接。(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   14.完善政策支撐。充分利用首臺(套)、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等渠道,支持綠色建材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完善有利于建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差別化電價政策,進一步做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支持綠色建材企業發展。支持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有條件地區對綠色建材生產項目和應用示范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推動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加大宣傳推廣。及時總結綠色建材發展經驗,充分發掘各地區和企業的典型經驗和成功案例。采取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六零綠色建材日”、綠色建材系列報道等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綠色建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政策、標準規范、經驗做法,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使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廣電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有關部門參加)   一、《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號)和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國發〔2021〕23號)對建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做出總體部署,為推動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綠色建材產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資源能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影響小,具有“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發展綠色建材是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實施方案》,指導未來三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前我國綠色建材發展情況如何?   目前,我國綠色建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3年預計綠色建材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約10%。二是產業集群發展迅速,以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建材和石材等為主要業務的產業園區或聚集區在全國范圍內已達100余家,培育了9個綠色建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三是產品種類持續豐富,適用于裝配式建筑、裝配式裝修、海綿城市和生態環境修復等不同應用場景的部品化、功能化綠色建材產品不斷涌現。四是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試點省份達到12個,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城市達到48個。五是標準認證逐步完善,率先建立了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制度,已制定建筑門窗、衛生潔具、防水材料等58種產品綠色建材評價標準,2023年底綠色建材認證證書總數超過9500張。   總體而言,我國綠色建材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企業綠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水平尚需進一步提升,綠色建材工程選用和市場消費動力尚顯不足,未能形成高效的政策引導機制,迫切需要統一全社會思想,匯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共同推動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怎樣理解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實施方案》從產業規模、特色集群培育、推廣應用、產品認證等方面,立足行業發展基礎,加強與當前工作銜接,提出綠色建材2026年和2030年的發展目標。   到2026年,綠色建材全年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2024—2026年年均增長10%以上。培育30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建設50項以上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政府采購政策實施城市不少于100個,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證書達到12000張,綠色建材引領建材高質量發展、保障建筑品質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發展綠色建材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發展綠色建材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統籌推進,綠色建材產業發展必須從生產、產品、應用等產業發展多個環節著手,加快上下游協同發展;二是堅持雙輪驅動,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完善綠色建材發展政策體系,強化支撐服務能力,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促進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是堅持創新引領,優化創新機制,推動綠色建材新產品研發和現有產品升級,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五、《實施方案》主要內容是什么?   《實施方案》主要內容包括“4項任務、3項措施”。   4項任務是指《實施方案》圍繞綠色建材生產、產品、應用和支撐四個維度,提出了“推動生產轉型,提升產業內生力;實施‘三品’行動,提升產業影響力;加快應用拓展,提升產業增長力;夯實行業基礎,提升產業支撐力”四方面重點任務。   3項措施是指《實施方案》提出了“加強組織協調、完善政策支撐、加大宣傳推廣”三方面保障措施。   六、怎樣理解推動生產轉型任務?   推動生產轉型是提升綠色建材產業內生力的根本途徑。建材行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行業,背負著節能降碳的重擔,只有強化綠色低碳導向,推進生產過程綠色化、智能化、協同化轉型,才能筑牢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根基。   《實施方案》提出要重點推動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生產過程綠色化,強化工藝升級、能源替代、節能降耗、資源循環利用等綜合性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優化用能結構,推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速生產方式智能化,加快推進綠色建材全產業鏈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綠色建材智能化生產、規模化定制、服務化延伸。三是推進產業發展協同化,加快綠色建材產業集群培育,建立耦合發展的綠色建材園區,培育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綜合性綠色建材企業。   七、怎樣理解實施“三品”行動任務?   實施“三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是提升綠色建材產業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我國水泥、平板玻璃等多種產品產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品質品牌與體量不完全匹配。產業發展必須摒棄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聚焦需求結構的轉變,不斷豐富產品品種、持續提高產品品質、精心打造產品品牌,加快轉向追求質量效益的集約發展模式。   《實施方案》提出要重點推動以下工作:一是開展品種培優,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工程、城市更新改造、農房綠色低碳建設等需求,發展不同應用場景的綠色建材產品。二是推動品質強基,推動企業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強化對綠色建材產品和生產企業監督檢查,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質量分級評價體系建設。三是擴大品牌影響,支持有條件地區打造一流的綠色建材區域品牌,鼓勵企業加大品牌建設投入,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商標品牌。   八、怎樣理解加快應用拓展任務?   加快應用拓展是提升產業增長力的核心要素。通過綠色建材推廣和應用,有助于強化產品與應用良性互動,加快產業鏈各環節有機協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實施方案》提出要重點推動以下工作:一是促進建設工程應用,強化綠色建筑中綠色建材選用要求,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城市范圍。二是深化綠色建材下鄉,探索由“綠色建材產品”下鄉向“綠色建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特色鄉村建設服務商”下鄉轉變。三是引導綠色消費,探索裝飾裝修一體化服務新模式,鼓勵電商平臺設立綠色建材產品專區,鼓勵實施綠色裝修。   九、怎樣理解夯實行業基礎任務?   夯實行業基礎是提升產業支撐力的重要保障。推動創新平臺、標準認證等基礎建設,有利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互促發展,有效提升綠色建材產業整體效能,塑造創新發展的引領態勢和競爭新優勢。   《實施方案》提出要重點推動以下工作:一是優化創新機制,完善產業所需的公共研發、技術轉化等平臺,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二是完善標準體系,制修訂綠色建材評價標準,完善檢測方法標準,推動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標準協同發展。三是強化認證支撐,進一步擴大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范圍,完善認證監督制度,加快綠色建材產品認證。   

      • 072024-01
        低碳政策 | 新CCER執行 把握自愿減排機制需搞清8大關鍵問題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   備受期待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即將全面啟動。這將成為我國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注入強大推動力。   為了深入解讀這一機制的運行原則,領會這一機制的戰略考量和政策用心,推動全社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減排活動中去,日前,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共同推出主題為“‘碳’路未來,推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就去年10月發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行了權威解讀,并解答了8個關鍵提問。   01   都有什么要求   需要把握以下原則性要求   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遵循公平、公正、公開、誠信和自愿的原則。   項目業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辦法開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活動,申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的登記。   交易主體: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可以依照本辦法參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交易的主體跟國家發展改革委2012年發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不同的是增加了自然人,需要等國家主管部門適時出臺具體規定,屆時符合規定的自然人可參與CCER交易。   第三方機構:審定與核查機構納入認證機構管理,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認證機構管理辦法》等關于認證機構的規定,公正、獨立和有效地從事審定與核查活動。審定與核查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能力,符合辦公場所、無失信記錄等條件。   公眾參與:個人或機構可以通過注冊登記系統針對項目和減排量公示提出意見,發揮監督的作用,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中的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   管理體制:原來的暫行管理辦法是由國家發改委一個部門發布的,這次是生態環境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   方法學管理:未來方法學將會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發布,不再是過去的備案形式。   02   首批發布的四個方法學是如何產生的   360多份方法學建議中通過遴選評估和修改完善出的首批   2023年10月份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四個方法學是這樣產生的:2023年3月份,生態環境部向全社會發布了征集方法學建議的通知,請大家提供方法學的建議,社會各界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先后收到了360多份方法學建議,涉及非常廣的范圍;經過多輪的專家評審,從中篩選出一部分我們認為要優先發布的方法學——需要說明的是,最后發布的方法學并不是最初征集到的某個方法學建議,是在征集到的這些同領域類似方法學建議的基礎上(因為同一個領域可能有多家機構提出了多個類似的方法學),綜合吸取了各個方法學的優點,組織專家團隊不斷修改完善制定完成的。   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經公布了第一批方法學,未來會根據新情況陸陸續續制定并發布。之所以有一個先后發布的順序是因為,征集到的300多個方法學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修訂工作,需要一個過程。   03   為什么是這四個方法學   與其額外性要求密切相關。已經公布的四個方法學,有兩個可再生能源的,并網光熱發電和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還有兩個碳匯的,造林碳匯和紅樹林營造。兩個可再生能源的方法學,到底如何選出來的?過去我們做的很多項目絕大部分來自可再生能源領域,但目前可再生能源領域發展跟十年前已有很大區別,現在很多可再生能源項目已不符合額外性的要求。之所以選擇并網光熱發電和并網海上風力發電,跟它們的額外性要求密切相關。盡管當前的光電發展規模很大,且發展得很快,但光熱發電項目還很少,已經成的項目好像不到十個,已批準在建設的大概也就幾十個項目,項目整體較少。并網海上風力發電與陸上的風電相比,成本和運營管理的技術要求存在障礙,明顯比陸上的風力發電成本更高、障礙更多,所以相對來說這兩個領域有明顯的額外性。   碳匯的兩個部分,一個是林業碳匯,社會上近年來呼吁比較高的,而且考慮到了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要求。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就要真正能中和已經排放的溫室氣體,不是可再生能源的減排量,因為可再生能源的減排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減排量,而是避免排放的量,這不能用于中和。基于這些考慮,碳匯項目肯定是自愿減排項目的重點。但是對林業碳匯來講,有造林碳匯、森林經營碳匯,優先選擇了造林碳匯,森林經營碳匯可能會潛力、體量更大一些,但相對來說更復雜。   另外就是紅樹林營造。紅樹林在我國總體上能夠適應的地域范圍并不太多,面積不大,減碳潛力不大,但紅樹林憑借很強的碳中和性而具備強大的生態保護作用,這是把它納入方法學的一個重要目的。   04   項目審定與登記有什么要求   設計—審定與核查—登記—形式審核   項目審定與登記有一些程序性的安排。   1)項目設計,項目業主要把項目設計文件發送到我們的注冊登記管理系統上,并在這個系統上進行公示;   2)審定與核查,審定與核查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申請登記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具體事項進行審定,并出具項目審定報告,上傳至注冊登記系統,同時向社會公開;   3)項目登記,項目業主申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登記時,應當通過注冊登記系統提交項目申請表和審定與核查機構上傳的項目設計文件、項目審定報告,并附具對項目唯一性以及所提供材料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負責的承諾書;   4)技術審核,注冊登記機構對項目業主提交材料的完整性、規范性進行審核,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對審核通過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進行登記,并向社會公開項目登記情況以及項目業主提交的全部材料;申請材料不完整、不規范的,不予登記,并告知項目業主。   05   減排量如何登記與核算   項目和減排量分開登記,注意兩個時間節點   《辦法》把減排量分成了項目的登記和減排量登記兩個步驟。項目一旦登記成功,就可以產生減排量。項目的減排量限定在2020年9月22日之后,在此之前產生的不能登記。同時規定,每期申請登記的項目減排量的產生時間應該在其申請登記之日前5年以內,也就意味著對減排量來說,應該不超過5年,一旦超過了5年,就不能登記了。   項目業主要按照統一的方法學對于項目的減排量進行核算,并且要委托專業的審定與核查機構對減排量進行核查,同時還要對項目產生的減排量、對項目實施的情況制定檢查計劃確保項目減排量相關數據是可測量、可追溯、可核查的。這就要求保證數據的質量,項目減排量同樣要對全社會公示。審定核查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對項目的減排量進行核算,符合條件的出具減排量核算報告,并通過注冊登記系統向社會公開。   在這之后項目業主可以提出減排量的登記,并通過注冊登記系統提交項目減排量申請表和審定與核查機構上傳的減排量核算報告、減排量核查報告,并附具對減排量核算報告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負責的承諾書。在注冊登記機構進行審核確認之后,予以登記。   06   為什么要“雙承諾”   弱化政府審批色彩的同時需提高數據質量   業主單位及第三方機構都需要對項目的真實性進行承諾。這是跟以往相比不一樣的地方。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主要因為在這一輪的改革中非常關注項目數據的質量。過去幾年中,之所以花了這么長時間來修改這樣一份文件,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隨著CCER成為全國碳市場有效的減排機制,就要求CCER減排量的質量能夠與全國碳市場上碳配額的數據質量相比。因此,這一方面要求CCER有更高的質量,但另一方面,按照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要從程序上取消政府審批的環節,更多地依靠市場主體的自律,包括第三方核查機構所提供的服務。這樣就帶來了一個矛盾,就是要求確保更高減排數據質量的同時,去弱化政府的審批色彩。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壓實項目業主與第三方機構的責任,通過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來保證項目的質量。   07   審定與核查技術委員會的作用是什么   為審定核查活動的監督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沒有了政府批準、審批的過程,第三方機構的作用就更加突出。所以,《辦法》專門一章是關于審定與核查機構管理的,并設置了審定與核查技術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作用主要是協調解決審定與核查有關技術問題,研究提出相關工作建議,提升審定與核查活動的一致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為審定與核查活動監督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一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或者有一些技術性的爭議,就由這個委員會來負責。審定與核查機構之前施行備案管理,《辦法》規定,市場監管總局會同生態環境部根據工作需要制定并公布審定與核查機構需求信息,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審批申請進行評審,經審核并征求生態環境部同意后,按照資源合理利用、公平競爭和便利、有效的原則,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   所以,市場監管總局對審定與核查機構的審批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認可機構監督管理辦法》來執行的,不是新增審批的事項。同時,審定與核查機構按照規定每年需要向市場監管總局和生態環境部出具報告,供大家來對它所提供的市場服務進行評價。   這是《辦法》中規定的審定與核查機構具備的條件,這些條件對辦公場所、人員、制度、財務能力、技術能力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辦法》確定了生態環境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和各自應該發揮的作用:對不同的監管對象——包括項目的業主、審定與核查機構、注冊登記機構等不同監管對象——各級各個部門需要承擔的具體工作。   08   自愿減排為什么受強制性法律責任約束   鼓勵自愿減排,但需確保機制精準   法律責任是《辦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自愿減排交易,自愿體現在開展的項目和交易上,但是一旦做了,在接受監督管理、承擔法律責任上就不是自愿的問題了,這是一種強制性的責任。這個辦法中規定項目業主、審定與核查機構、交易主體,乃至各級管理部門,包括生態環境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如果有違法違規行為,就違反了這個《辦法》。一旦有違反這個《辦法》規定的,就要采取措施。而措施是有多樣化的,包括行政處罰,比如批評、警告,嚴重一些的項目可能會被注銷,撤銷對于它的減排量的登記,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措施,包括罰款。限于一個部門規章的性質,罰款的數額比較小,最多也就20萬元——當然罰款不是主要的措施。   去年10月2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通知,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承擔項目和減排量的登記、注銷等工作,由北京綠色交易所提供集中統一交易與結算服務。這個通知明確,在2017年3月以前已經備案的CCER項目,可以在2024年底以前用于全國碳市場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2024年底是最后使用的時限,2025年以后,只能按照這個辦法產生自愿減排量。2025年之前,則會新的CCER和舊的CCER并存。

      Copyright ? 湖北清能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8705號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447號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徐東大街137號能源大廈9-11F傳真:027-88300103Designed by Wanhu
      久久久9999久久精品